[歷史人類學](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zh/journal)[ Historical anthropology](https://homework.study.com/explanation/what-is-historical-anthropology.html):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之間的批判性交流或知識生產的創新模式?在過去的十年中,許多高等教育機構轉向更加全球化和跨學科的學習方法。雖然這種跨學科和學科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對話並豐富了我們的視角,但不斷變化的全球化必要性、新興或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以及文明之間的衝突已經模糊了離散的制度界限及其慣例和認識論基礎。正如本書標題所暗示的,Brian Keith Axel 在 "From the Margin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Its Futures" 中收集的文章試圖挑戰離散學科認識論和慣例的局限性,轉而表明對檔案與領域之間新興關係的跨學科理解。 在涵蓋廣泛地理和時間地點的原創文章中,著名學者對其領域的一些主要先入之見提出了質疑。 撰稿人討論的主題包括美國內戰紀念碑的矛盾性質、十七世紀初秘魯 “新基督教 New Christian” 的形象、統計對民族志的影響以及當代南非的 “神秘經濟 occult economies”。人類學和歷史學起源於殖民形成,並且與殖民形成同謀,這也許是常識。但很少有人審視殖民進程以何種具體方式滲透和威脅後殖民理性的頌揚理想或當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自由主義實踐的啟蒙。 在這部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的論文集中,Brian Keith Axel 匯集了一批著名學者,重新審視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中的 “跨學科性 interdisciplinarity” 困境,以促進兩個姐妹學科之間的批判性交流。本書分四個部分,由九篇文章組成,包括介紹性概述和方法論討論。 Brian Keith Axel 以 “引用的作用 role of citation” 和人類學知識生產中的教學法開始了他的引言。 用Bernard Cohn 的話說,這種對 “我們學科 ‘理論指導 theoretical guides’ 的幽靈”的不斷召喚,不僅使在文本和大學課程中“珍藏”某些引文的平庸做法永久化並製度化,而且還鼓勵人類學家 “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 接受這些引文並將其歸化為訓誡和“來自我們前輩的禮物”( p 1 )。正如 Axel 所言,"From the Margins" 試圖質疑我們前人的這些 “令人不安的局限性 disquieting limitations”,並將歷史人類學重新表述為一個可以研究平淡無奇的領域,以及 “所謂的邊緣和大都市,或者外圍和中心 ,相互折疊、構成或破壞”( p 2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Axel 對歷史與人類學之間相互作用的系譜探究,以及關注這兩個各自領域的探究領域。 20世紀50年代和1960年代被證明是歷史人類學的關鍵時期。由於冷戰及其不同的探究場所(例如,區域研究的知識生產),人們第一次對 “跨學科合作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在 Ruth Benedict 的帶領下,Margaret Mead 等人類學家通過探索 “遠距離文化 cultures at a distance” 引入了研究 “他者 other” 的新方法。現在可以研究空間上或暫時無法到達的文化,並且 “歷史被認為是測量時間距離的一種手段”( p 5 )。 隨著殖民列強的滅亡,歷史人類學發現自己處於全球變革之中,人民和新興民族國家遭受暴力流離失所。 E. Evans-Prichard 和 I. Shapera 等人類學家爭論人類學家是否應該成為歷史學家。換句話說,歷史是否可以作為解釋社會變遷的 “技術 technique”?儘管這些爭論激發了重要的討論,但隨著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的出現,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討論才成為中心。Edward Shils 和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創建了 '新國家比較研究委員會 the Committee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Nations',促進了與歷史學家的對話,希望解構 “公認的經驗主義和分析類別 received empiricism and its categories of analysis”,可以被視為 “殖民統治方式的殘餘和體現”( p 8 )。Bernard Cohn 沒有著眼於 “原始人 the primitive” 以及歐洲人對他們的影響,而是試圖通過超越社會變革或現代化並重新評估 “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動態互動” 來看待 “統治的悖論 paradoxes of domination” ( p 9 )。在整個討論中,Axel 揭示了歷史與人類學之間關係的爭論和分歧以及緊張關係。 本書第一部分 “民族志和檔案 Ethnography and the Archive” 的兩篇文章題試圖說明這兩個學科中 “知識生產的明顯特權場所 transparently privileged sit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Axel 認為,我們不應將 “檔案 the Archive” 視為不可或缺的事實儲存庫,而是應將 “檔案化 archivization” 視為 “文脈化/語境化 entextualization” 的過程,其中 “假定的前殖民本身就是一種殖民的知識生產方式” 和產生 “真相 truth” 的不同殖民實踐( p 14 )。多年來,底層研究學派在很多方面都告誡我們要仔細研究 “殖民詞典 colonial lexicons”,並對那些聲稱記錄官方文件內容而非他們真實想法的習語提出質疑 。 在 "Annals of the Archive: Ethnographic Notes on the Sources of History" 一文中,Nicholas B. Dirks 探討了民族志在檔案中的作用及其隨後的延續。Dirks 論點的關鍵在於他對民族志的考察,以及民族志如何成為製作印度人民檔案文件的特權場所。通過 “了解 know” 其主題的認識論驅動力,民族志 “在檔案中產生並定位了不同印度種姓和宗教身份的新分類類別”( p 16 )。 Talal Asad 在 "Representation, Statistics, and Modern Power" 中對民族志的討論中,探討了 “經驗 experience” 和 “表徵 representation” 的問題。Asad 更重要的觀點是,“銘文 inscription” 始終是 “社會生活 social life” 的 “表徵”,民族志不應被視為 “直接經歷的事實和事件” 的某種透明表徵。 與 “引用角色 play of citations”一樣, Asad 指出,民族志田野調查應被視為人類學家 “通過儀式 rite of passage” 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局限性在於它限制了觀察者觀察小規模事件。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歷史人類學](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zh/journal)[ Historical anthropology](https://homework.study.com/explanation/what-is-historical-anthropology.html):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之間的批判性交流或知識生產的創新模式?在過去的十年中,許多高等教育機構轉向更加全球化和跨學科的學習方法。雖然這種跨學科和學科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對話並豐富了我們的視角,但不斷變化的全球化必要性、新興或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以及文明之間的衝突已經模糊了離散的制度界限及其慣例和認識論基礎。正如本書標題所暗示的,Brian Keith Axel 在 "From the Margin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Its Futures" 中收集的文章試圖挑戰離散學科認識論和慣例的局限性,轉而表明對檔案與領域之間新興關係的跨學科理解。 在涵蓋廣泛地理和時間地點的原創文章中,著名學者對其領域的一些主要先入之見提出了質疑。 撰稿人討論的主題包括美國內戰紀念碑的矛盾性質、十七世紀初秘魯 “新基督教 New Christian” 的形象、統計對民族志的影響以及當代南非的 “神秘經濟 occult economies”。人類學和歷史學起源於殖民形成,並且與殖民形成同謀,這也許是常識。但很少有人審視殖民進程以何種具體方式滲透和威脅後殖民理性的頌揚理想或當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自由主義實踐的啟蒙。 在這部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的論文集中,Brian Keith Axel 匯集了一批著名學者,重新審視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中的 “跨學科性 interdisciplinarity” 困境,以促進兩個姐妹學科之間的批判性交流。本書分四個部分,由九篇文章組成,包括介紹性概述和方法論討論。 Brian Keith Axel 以 “引用的作用 role of citation” 和人類學知識生產中的教學法開始了他的引言。 用Bernard Cohn 的話說,這種對 “我們學科 ‘理論指導 theoretical guides’ 的幽靈”的不斷召喚,不僅使在文本和大學課程中“珍藏”某些引文的平庸做法永久化並製度化,而且還鼓勵人類學家 “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 接受這些引文並將其歸化為訓誡和“來自我們前輩的禮物”( p 1 )。正如 Axel 所言,"From the Margins" 試圖質疑我們前人的這些 “令人不安的局限性 disquieting limitations”,並將歷史人類學重新表述為一個可以研究平淡無奇的領域,以及 “所謂的邊緣和大都市,或者外圍和中心 ,相互折疊、構成或破壞”( p 2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Axel 對歷史與人類學之間相互作用的系譜探究,以及關注這兩個各自領域的探究領域。 20世紀50年代和1960年代被證明是歷史人類學的關鍵時期。由於冷戰及其不同的探究場所(例如,區域研究的知識生產),人們第一次對 “跨學科合作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在 Ruth Benedict 的帶領下,Margaret Mead 等人類學家通過探索 “遠距離文化 cultures at a distance” 引入了研究 “他者 other” 的新方法。現在可以研究空間上或暫時無法到達的文化,並且 “歷史被認為是測量時間距離的一種手段”( p 5 )。 隨著殖民列強的滅亡,歷史人類學發現自己處於全球變革之中,人民和新興民族國家遭受暴力流離失所。 E. Evans-Prichard 和 I. Shapera 等人類學家爭論人類學家是否應該成為歷史學家。換句話說,歷史是否可以作為解釋社會變遷的 “技術 technique”?儘管這些爭論激發了重要的討論,但隨著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的出現,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討論才成為中心。Edward Shils 和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創建了 '新國家比較研究委員會 the Committee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Nations',促進了與歷史學家的對話,希望解構 “公認的經驗主義和分析類別 received empiricism and its categories of analysis”,可以被視為 “殖民統治方式的殘餘和體現”( p 8 )。Bernard Cohn 沒有著眼於 “原始人 the primitive” 以及歐洲人對他們的影響,而是試圖通過超越社會變革或現代化並重新評估 “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動態互動” 來看待 “統治的悖論 paradoxes of domination” ( p 9 )。在整個討論中,Axel 揭示了歷史與人類學之間關係的爭論和分歧以及緊張關係。 本書第一部分 “民族志和檔案 Ethnography and the Archive” 的兩篇文章題試圖說明這兩個學科中 “知識生產的明顯特權場所 transparently privileged sit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Axel 認為,我們不應將 “檔案 the Archive” 視為不可或缺的事實儲存庫,而是應將 “檔案化 archivization” 視為 “文脈化/語境化 entextualization” 的過程,其中 “假定的前殖民本身就是一種殖民的知識生產方式” 和產生 “真相 truth” 的不同殖民實踐( p 14 )。多年來,底層研究學派在很多方面都告誡我們要仔細研究 “殖民詞典 colonial lexicons”,並對那些聲稱記錄官方文件內容而非他們真實想法的習語提出質疑 。 在 "Annals of the Archive: Ethnographic Notes on the Sources of History" 一文中,Nicholas B. Dirks 探討了民族志在檔案中的作用及其隨後的延續。Dirks 論點的關鍵在於他對民族志的考察,以及民族志如何成為製作印度人民檔案文件的特權場所。通過 “了解 know” 其主題的認識論驅動力,民族志 “在檔案中產生並定位了不同印度種姓和宗教身份的新分類類別”( p 16 )。 Talal Asad 在 "Representation, Statistics, and Modern Power" 中對民族志的討論中,探討了 “經驗 experience” 和 “表徵 representation” 的問題。Asad 更重要的觀點是,“銘文 inscription” 始終是 “社會生活 social life” 的 “表徵”,民族志不應被視為 “直接經歷的事實和事件” 的某種透明表徵。 與 “引用角色 play of citations”一樣, Asad 指出,民族志田野調查應被視為人類學家 “通過儀式 rite of passage” 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局限性在於它限制了觀察者觀察小規模事件。

查看详情

我們與世界的這種矛盾的愛恨關係反映在我們對我們所認為的「敵人」的態度的波動性和模糊性上。如果敵人真的是撒旦,我們就很難指望他或她或它是昨天或明天的盟友。 然而,這正是我們在審視全球聯盟的萬花筒時所看到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延伸到我們對這次或那次世界大戰的願景。 創造核武的物理學家的猶豫不決造就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預言物理學家 Leo Szilard 首先試圖動員物理學家反對為核武做出貢獻,然後當納粹似乎有可能獲勝時,他帶頭呼籲:製造這樣的武器?Albert Einstein,終生的和平主義者,跟隨 Leo Szilard 的腳步,幫助說服 Franklin D. Roosevelt 總統啟動曼哈頓計畫 Manhattan Project;J. Robert Oppenheimer 是該項目的負責人,當他在 Los Alamos 看到第一朵蘑菇雲時,他說:“我們已經知道了罪惡。” 儘管存在懷疑和動搖,但變化的方向始終不變:對自然有更大的統治力,從而有更大的破壞自然的能力。這種流行病的升級源自於社會的系統組織,演變為相互競爭的利益── 相互競爭的國家、相互競爭的公司和其他機構。在軍事領域,升級是建立在高度複雜的知識基礎上的:我們根據我們自己正在做甚麼或希望做甚麼的知識來預測潛在敵人將做甚麼。然後,我們對這個假定威脅的反應就是更好地對抗敵人,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發制人、報仇並取得勝利。同時,敵人的想像力也以非常相似的方式發揮作用。因此,升級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的產物。因此,我們面臨的危險既是我們自己建構的,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Hans Bethe](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5/mar/08/guardianobituaries.nuclear) 的傳記中可以找到一個小插曲,它說明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個人頭腦中這種解釋過程的表達 ( “The Road from Los Alamos: Collected Essays of Collected Essays of Hans A. Bethe,1991” )。 一段時間以來,Bethe 一直反對建造氫彈,也抵制 Edward Teller 招募他參與該計畫的努力。他用一些證據來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有一天,Teller 告訴他決定性的新發現。 Bethe 說:「…有了這個新想法,我確信這件事可以做到,而且既然可以做到,我們就不得不擔心俄羅斯人也可以而且會這樣做」。 公式:要了解他們會做甚麼,請照鏡子。 一段時間後,Bethe 悲傷地說,如果我們沒有製造氫彈,也許俄羅斯人就不會這麼做。 Hans Bethe 的一篇題為 "[__Chop Down the Nuclear Arsensals](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963402.1989.11459647)__" 的文章中説道: 一個國家的態度和特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 或者用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acker 最近出版的書的書名來說 ── Bewußtseinswandel 意識的改變 ── 是可能的:我們已經在德國從納粹帝國向聯邦共和國的轉變中看到了這一點。今天,這種情況正在蘇聯發生,幸運的是沒有發生戰爭。 但西方必須經歷自己的 '意識的改變',並認識到蘇聯政府已經改變,不再是一個「邪惡的帝國」。我們可以在聯合企業中追求並穩定這種相互的、基本的態度轉變 ── 環境問題,特別是二氧化碳和臭氧的控制應該是首要任務 ── 以及在局部衝突中不過度武裝對方的協議。 如果「避免戰爭和生態災難」確實比蘇聯的階級鬥爭更重要,那麼和平共處是可能的。 人們無需完全認同 Hans Bethe 的變幻莫測的歷史感,就能在這個故事中認識到指揮此類武器開發相當恰當地產生的基本而普遍的自我懷疑。還有一個更積極的方面:能夠在敵人中看到可能的朋友。 現在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面臨的任務。 這肯定不是沉溺於對敵人的恐懼中,無論我們將其解釋為敵國、戰爭販子、戰爭本身或行星毀滅。恐懼可能是一種減弱的情緒,留下的不只是一絲羞恥感。可以肯定的是,正如本書中其他作者所強調的那樣,核恐懼是建構出來的。同時,客觀情況是否令人恐懼?敵人真的擁有殺傷力超群的核武嗎?核冬天的威脅和其他環境災難的可能性確實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成為我們棲息地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接受我們的恐懼,同時與它們作鬥爭呢? 正如我們建構了敵人的概念並參與使其成為現實一樣,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來改變我們的形象並改變它們所耦合的現實。在這項工作中,人文科學可以發揮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批評[撒旦主義 Satanism](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atanism) 及其對立面「聖潔 Sanctimony」的語言。每當我們感到自己變得自以為是時,如果我們是美國人,我們可能會低聲嘀咕 “噢 !,廣島,長崎”,或者其他適當的懺悔,表明國家共謀造成了目前的事態。 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要沉迷於製造罪惡感,而是提醒自己,就像我們是人類一樣,他們也是人類。 其次,我們需要採用人類共同的語言。 沒有 “我們” 和 “他們”,祗有一方面 ── 人性。 第三,既然有真正的危險,我們就應該仔細辨識危險,以便有針對性地應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最大的敵人也許是享樂主義、自私和被動性。在嚴重危機時期,這些因素是緊密相連的。並非每個人都是偉大的夢想家,但人類展望未來的能力足夠強大和廣泛 ,以至於幾乎每個人都能認識到我們危機的嚴重程度。那我們為甚麼不為此做點甚麼呢 ?因為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對許多人來說,因此陷入被動,追求自身利益和個人快樂成為基本的方向。對其他人來說,一種有限的、個人主義的利他主義變得非常重要:幫助他人,但不是以旨在產生根本改變的方式。 心理學家透過關注個人主義動機來促成這種情況。如今,這種關注因對有限形式的利他主義的一些興趣而有所緩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方法,為激發這本書的世界關注提供更多的心理空間。( 參閱 'Creativity and Human Survival' in “Creative People at Work: Twelve Cognitive Case Studies,1989,p 278 ” )。 工作動機的心理學理論有兩大流派,兩者都得到了廣泛而多樣的支持。一方面,以工作為導向的方法體現在 [Thorstein Veblen](http://la.utexas.edu/users/hcleaver/368/368vebleninstinct.html) 的「工藝本能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概念中 (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2006 ” ),以及後來 Kurt Lewin 對任務導向行為的強調,或者源於全神貫注於任務本身的內在動機 (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2008” )。另一方面,存在著自我或以自我為導向的方法 ── 反映在 Bentham 的功利主義和 Freud 的各種派生物中:一個人工作是為了金錢利益,為了自我擴張,還是為了防禦?工作的性質並不影響做這件事的慾望。簡單地說,將把動機的這兩個面向稱為任務導向和自我導向。 根據目前的情況,還需要加上第三個主要考慮因素 ── 面向世界:承擔一些任務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需要做。我們可以放下全神貫注的工作,那些佔據我們的工作嗎? 我們可以拋開認可和金錢獎勵的奉承,去做一些世界需要做的事情。 這樣的決定很可能會引發個人衝突。Charles Osgood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自傳( G. Lindzey (Ed.),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autobiography,Vol. 7”, pp 335-393,1980 )中提到了這一點。早在 1958 年,在 Jerome Frank 的影響下,他就開始發展自己的 [GRIT 概念](https://www.betterup.com/blog/to-be-great-grit-isnt-all-that-matters),即透過採取有限的單方面削減軍備步驟,希望對方做出回報,逐步緩解國際緊張局勢的建議。Osgood 的思路在古巴飛彈危機時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後來,Charles Osgood 在描述他自己的項目時寫道: 有人可能會認為,隨著我對人類在核子時代生存的估計機率的下降,…我對寫作《人類 2000》的強烈渴望應該會增強。 但事實恰恰相反。 隨著人類生存前景的黯淡,我越發感到有動力 ── 就像藝術家準備「畫出他的最後一幅畫」 ── 寫下我最後的科學貢獻《走向抽象表現語法》,無論是否有人會閱讀它。 就好像我也受制於一種自私的利己主義,在壓力下,這種利己主義優先於利他主義。 (第 387 頁) Charles Osgood 對自己有點嚴厲。鑑於他的傑出地位和先前的記錄,無論他如何解決他所描繪的內心衝突,他對認可的自我需求都會得到滿足。將他的處境描述為任務導向和世界導向之間的衝突似乎更合理。 最後,這個三維動機系統 ── 任務、自我和世界取向 ── 提供了我們描述我們自己、我們的朋友和我們的敵人所需的更寬敞的框架。沒有必要在這些方向之間做出艱難而快速的選擇,我們描述的每個人都有一些方向。我們需要一個計劃來認識他人的人性,並在照鏡子時看到我們自己的人性。我們的歷史任務不是壓制其中任何一個,而是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即改變我們自己的形象並改變我們解讀他人形象的方式。 FOREWORD Can a Baby Be an Enemy?

查看详情

【书名】巫术的历史 【作者】欧文·戴维斯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社会学 #历史 #2023新书 【简介】巫术既反映了环境、宗教、科学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同时也被这些变化所影响。翻开本书,从巫术的历史开始探寻人类的思想演变史。本书讲述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区巫术信仰到哈利波特电影的故事,探索广泛的巫术信仰和实践,书中的内容包括巫术发展的历史、巫术审判、人类学对巫术的研究、影视剧中的女巫形象分析等。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4316?comment=197727)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4 擔任講師的 Kant Kant 曾擔任私人講師十五年 (1755-70),然後於 1770 年成為邏輯學和形上學普通教授。Kant 至少在他的鼎盛時期享有盛譽,因為他是一位迷人且鼓舞人心的教師和講師而不是[不近人情](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1QQcsSzdhBG9D64JxQXnVGUacdXz5RzEMkumCcVvY8cQNt4syeWzYiXbZvXwaGj6l&id=1048695481&mibextid=Nif5oz)的。關於 Kant 作為教授的當代記述有很多軼事。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在 1762 年至 1764 年間參加了 Kant 的課程。Herder 在離開大學幾十年後,在 “Letters on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ity”(第 79 封信)中被廣泛引用的一段話中寫道: 我有幸認識了一位哲學家,他是我的老師。在他最有活力的成年時期,他有著青年的快樂活力,我相信,這種活力將伴隨他到晚年。他那為思考而生的額頭,是堅不可摧的寧靜和歡樂的所在,他的嘴裏發出豐富的思想,開玩笑、幽默和機智隨處可見,他的教學講座是最有趣的娛樂。他以同樣的精神研究了 Leibniz 、Wolff、Baumgarten 和 Hume ,同時追隨了物理學的發展、Kepler 和 Newton 所闡述的自然法則,並回應了當時出現的 Rousseau 的著作,他的 Emile 和他的 Heloise,以及他評估的每一個新發現,他總是回歸對自然的真正認識和人類的道德價值。人類、民族、自然的歷史、數學和經驗是他使他的講座和談話充滿活力的來源。沒有什麼值得知道的事情讓他漠不關心,沒有陰謀,沒有教派,沒有個人利益,沒有虛榮的野心,與真理的擴展和闡明相比,對他沒有絲毫吸引力。他鼓勵並迫使人們愉快地獨立思考。 專橫跋扈與他的本性格格不入。我懷著最大的感激和敬意提到的這個人就是 Immanuel Kant。(Friedrich, Carl J. “The Philosophy of Kant,1949”:p xxii ) Kant 的自我評價也值得引用。Kant 在 1773 年底寫給 Marcus Herz 的一封信中,對他的人類學課程進行了評論,當時 Marcus Herz 剛剛寫了一篇 Ernst Platner 的人類學評論,當時他正在第二次教授這門課程,第一次是在 1772/73 年冬季學期教授的。 我讀過你對 Platner 的 “Anthropologie” 的評論。 我自己也不會猜到審稿人,但現在我很高興看到他的技能有了明顯的進步。今年冬天,我將第二次開設人類學講座課程,我現在打算將這個主題打造成一門真正的學科。但我的計劃很獨特。我打算用它來揭示一切(實踐)科學的根源,道德科學、技能科學、人際交往科學、教育和治理人類的方式的科學,以及與實踐有關的一切科學。我將尋求討論現象及其規律,而不是一般人類思維可能性的基礎。因此,我完全省略了對身體器官與思想聯繫方式的微妙且在我看來永遠徒勞的詢問。我包含瞭如此多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以至於我的旁聽者經常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與我的言論進行比較,因此,從頭到尾,我的講座都非常有趣,而且從不枯燥。 在業餘時間,我試圖透過這項非常令人愉快的實證研究為學生準備一項初步研究,對技能本質(謹慎)甚至智慧的分析,與自然地理學一起,與所有其他學習不同,可以稱為世界知識。( “Correspondence”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 p 141) 最後,關於即使是遲到的講座對於理解 Kant 出版物的有用性的報告,請考慮一下 1795 年夏季學期邏輯課程的旁觀者的話。在那個學期,Kant 講授了邏輯學( 50 名旁聽者 ) 、自然地理學( 33 名旁聽者 ),並為 15 名邏輯學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在 1795 年4 月30 日的一封信中,奧地利貴族 Wenzel Johann Gottfried von Purgstall (1773-1812 年)寫信給 Reinhold 的朋友之一 Wilhelm Joseph Kalmann,指出邏輯課程幫助他更好地理解所有三個批判。 一個人每次離開他的禮堂,都會在他的著作中帶回一些闡明性的暗示,就好像一個人找到了理解 “Critiques of P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中許多困難句子的最簡單、最短的方法 … 。 一旦能聽懂他的聲音,那麼理解他的想法就不那麼困難了。他最後談到了空間和時間,就好像我從來沒有像我理解他那樣理解過任何人。現在他正處於邏輯學的那部分,他需要討論認知。這讓他有機會討論它們的完美性,討論邏輯、美學和其他各種認知。相信他隨後討論了 Critique of the Power Judgment 中美的主要概念,這是難以想像的簡單、易懂和有趣。光是這一點就可以想像,如果能聽完他的整個課程,那該是多麼有趣,因為這樣就很容易熟悉他的所有想法了。 ( Naragon “[Kant in the Classroom](https://users.manchester.edu/facstaff/ssnaragon/kant/Lectures/ListAccounts.html)” )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Kant 從未開設過「美學」課程,但他在講授邏輯時顯然討論了美學的課題和(美、判斷力等)主題。

查看详情

2 講義的使用與濫用 來自 [Kant 講座](https://users.manchester.edu/facstaff/ssnaragon/kant/Home/index.htm)和教學的學生講義或抄本不應被視為 Kant 陳述的純粹報告,因為它們可能涉及源文本( 指定的教科書 )、學生或抄寫員的棘手組合,以及 Kant 本人。因此,至少從表面上看,講義應該被視為補充性的而不是主要的。然而,即使一組筆記不應被視為逐字記錄,也可以合理地將講座轉錄視為對相關課程內容的良好了解。當以適當的注意力閱讀這些講座的抄本時,並與 Kant 出版的著作以及該時期的適當的反思、信件和(獨立的)抄本進行比較時,除了歷史趣味之外,還可以具有哲學趣味。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理解 Kant 的哲學概念、學說和論證,那麼僅僅因為學生的成績單不是 Kant 所寫而忽視或否認它們是錯誤的。 儘管如此,應始終牢記註釋存在潛在問題,並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考慮。可能的問題包括文字損壞、字跡難以辨認(例如,由於污跡和墨跡)、頁面丟失或撕裂、拼寫錯誤、過時的正字法以及由審核員或抄寫員(他們可能沒有聽過講座)引入的錯誤。是否也存在約會問題?並不總是能夠準確地確定講座記錄是基於哪個學期的。筆記的撰寫日期可能與課程的日期(筆記的「來源講座」)有很大不同:筆記通常是在講座發生多年後複製或重新複製的。 標題頁上寫的任何日期都應該持保留態度,因為該日期可以指任意數量的事物,而且只有偶爾它實際上是源講座的日期。 Kant 的同時代人 Jäsche (邏輯學)和 Rink(教育學、自然地理學)在 Kant 生前出版的 Kant 講義存在相關問題。事實上,此類出版物可以說屬於自己的一個類別,因為它們是在 Kant 生前出版的( 因此算作“出版物” ),但實際上是學生筆記或草稿的概要,而不是真正的 Kant 作品。與學生筆記相比,這些發表的文本在某些方面比學生抄本(手稿)更令人費解,也更難讓學者處理。因為 Jäsche 邏輯、Rink 教育學和自然地理學的文本基礎或來源註釋不是以可用手稿的形式存在,而是不確定、丟失或編輯不清楚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忽略這些版本。 幾乎從 Kant 研究開始以來,學者和編輯就一直對抄本的價值有爭議。為了幫助進一步理解抄本的局限性和正確使用,並幫助了解為甚麼以及如何閱讀講義,書中介紹了Rosenkranz/Schubert、Sonderling、Dilthey 和 Wundt 對他們的有爭議的接受。Rosenkranz/Schubert 在 1838 年版 Kant 文集的序言中對 Kant 去世後出版的抄本表示懷疑,因此選擇不將其納入他們的版本中。然而,他們想到的是已出版的講義筆記本,具體來說,是 Vollmer 編輯的自然地理學講義, Pölitz 編輯的宗教講義,及 1821 年編輯的形上學講義,以及 Friedrich Christian Starke 在 1831 年編輯的人類學講義 。換句話說,所謂的問題不一定是手寫的講座抄本本身,而是這些早期版本的問題 。 儘管 Kant 的講授和出版的著作之間無疑存在差異,但 Sonderling 的評估似乎只比Rosenkranz 和 Schubert 的(概括的)觀點稍微準確一些。因為,正如 Pozzo 在他的章節中指出的那樣,「雙重生活」的斷言以及隨之而來的 Kant 的教學和寫作之間的嚴格分離似乎過於強烈。最好的解釋立場似乎介於「雙重生活」和「直接對應」觀點之間。無論如何,如果不考慮抄本的背景、特徵、內容和起源,就很難對任何價值做出廣泛的陳述。換句話說,歷史敏感的分析會在其特定的背景下仔細檢視每個文本 —— Kant 在哪一年、在甚麼過程中主張甚麼?是否存在不同的讀法或相似的轉錄?有關抄本的起源和歷史、抄本者的身份和所謂的可靠性(如果不是匿名);以及 Kant 是否在其他地方提出過類似的主張。例如,在信件、出版的著作或反思中。 與之前所有 Kant 作品集不同,[Akademie-Ausgabe 版](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476-05268-1_14)包含了這些講座。在該版第一卷的序言中,Wilhelm Dilthey 擔任該書的第一任編輯,他聲稱這些講座之所以重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他們透過將講座中的材料添加到他的系統的背景中來服務於版本,而 Kant 的系統的背景是由 Kant 已發表的著作提供的。同時,這個部分(講座)為 Kant 的發展史提供了必要的豐富材料……最後,透過這一系列的講座,人們可以直觀地了解 Kant 的教學活動 、他的講座以及他的思想。他對聽眾圈子的影響在教學方面。([Naragon, Kant's Lectures (forthcoming)](https://users.manchester.edu/facstaff/ssnaragon/kant/Home/indexSiteIndex.htm)) Dilthey 認為,從 Herder 是 Kant 的學生到 Kant 學術生涯的最後幾年,講義筆記伴隨著批判哲學的發展。然而,為了公平地對待他的立場的反對者,Dilthey 也總結了使用講義的潛在問題: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種抄本的不確定性?這樣的筆記本永遠不能被視為 Kant 口語的真實記錄。根據他本人非常強調地宣稱的講座的教學目的,也永遠不能推斷他在他的講座所涵蓋的思想家發展的流程中完全表達了他所達到的立場……。 考慮到當時出版的講座材料產生的時間以及其複製的準確性的不確定性,這一點就更加必要了。(Naragon, Kant's Lectures (forthcoming)) 最後,Max Wundt 批評 Paulsen(1899)對 Pölitz 形上學講座的使用,對他們的講座提出了總體問題: 此外,在這些講座中,我們到處都依賴於記筆記者的洞察力、勤奮和細心,而我們不知道如何考慮這些未知的數量……特別是形上學的講座似乎是相當粗心地寫下來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記錄者。他能為我們提供一切嗎?他是否省略了更困難的討論?有時,人們幾乎會得到一種印象,即某些教條學說正在向我們提供,然而,對 Kant 的相關批判被省略了,因為太困難了。一般來說,遵循某些明確內容的描述比其合理性更容易。也因為如此,這些講座無疑比講師的意圖更教條。但是,除此之外,儘管我們遇到了很多麻煩,但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筆記的書寫時間 —— 或者更好的是,時間,因為肯定有幾個筆記是在不同時間製作的……。(Naragon, Kant's Lectures (forthcoming)) 現在讀者已經熟悉了其中的大部分要點。在日期問題上,Wundt 似乎過於懷疑,因為許多抄本可以相當準確地確定日期時間,儘管這自然取決於所討論的抄本。更有趣的是,Wundt 對我們是否可以信任抄寫員提出了質疑,抄寫員可能遺漏了一些重要的主張或論點,尤其是更困難的資料。同樣,這個問題通常可以透過查看各種閱讀材料和當代講義的內容來解決。但 Wundt 是對的,Kant 使用教科書這一事實必然會給講義帶來更教條的味道。儘管如此,Kant 顯然還是努力讓他的講座盡可能有趣,並意識到採用枯燥和「學術」語氣和方法的教學缺點。一套給定的講義確實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是 Kant 、教科書作者和最初的旁聽者對 Kant 的解釋(以及,如果適用的話,後來的抄寫員、抄寫員,甚至編輯)的某種混合。在特定的情況下,關鍵是要弄清楚由哪些成分組成。雖然有時很困難,但我們不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Wundt 對 Kowalewski 發表的 Dohna 筆記提出了一個不同的、但仍持懷疑態度的觀點 ,即,一個十五歲學生的筆記本無法向我們揭示任何關於 Kant 思想的令人驚訝的新見解,這是相當「不言自明的」或明顯的。除了注意到這句話略帶人身攻擊性質之外,學者們無法知道講座抄本中是否有任何新的、令人驚訝的見解,除非人們檢查了抄本。如果這是正確的,我們不應該完全忽略或忽略學生筆記。即使結果或發現並不令人驚訝,它們仍然可能在心智上很有趣,具有超越其相當大的歷史興趣的學術價值,並幫助我們理解 Kant 的心智發展。基於這些原因,講義仍值得我們關注。 此外,忠於第一批編輯和 Dilthey 的最初願景,Akademie-Ausgabe 出版了 Kant 的人類學講座,並正在完成自然地理學講座的版本。正如所指出的,當代 Kant 學者羣體似乎對這些講座越來越感興趣,即使以某種形式,許多材料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Kant 的許多關於邏輯學、形上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的講座已被翻譯成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英語和其他語言。雖然對講座的興趣並不新鮮,但最近此類翻譯以及文章和專著有了相當大的增加。此外,某些主題可能會受益於更清晰的了解或研究,例如,Kant 在人類學和地理學筆記中對種族的描述,這只是有爭議的。這場爭論可能不會很快平息,可以說,要么是對抄本的起源和背景沒有足夠的重視,要么,更哲學地講,對其中提出的(例如)目的論和自然哲學沒有足夠的關注。最後,本書中探討的一些講座(物理學、數學和哲學百科全書)從未被完全翻譯成英文,或者相對被忽視了—— 例如,物理講座的突出之處在於它們缺乏 Kant 研究清單中的一個縮寫,而該列表是本書中使用的縮寫的基礎 —— 因此有機會從 Kant 心智活動中相對被忽視的領域中學習。

查看详情

今日(10-11-2023)“開放社會”羣中新增書書目: 《肉食星球》人造肉与食品未来 https://t.me/openxsociety/63925 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 (彭小妍) https://t.me/openxsociety/63927 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 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 (彭小妍) https://t.me/openxsociety/63928 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安東尼.克里佛德.格雷林 A. C. Grayling) https://t.me/openxsociety/63930 (牛津通识读本) A.C.格雷林 (A. C. Grayling)_ 张金言 - 罗素-译林出版社 (2017) https://t.me/openxsociety/63932 (牛津通識讀本) Grayling, A. C._ 張金言(譯) - 維特根斯坦-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pdf https://t.me/openxsociety/63934 企鹅哲学史 https://t.me/openxsociety/63936 《维多利亚.希普洛斯套装》[共6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38 時間、欲望與恐懼:如何再現最真實的歷史樣貌,阿蘭.柯爾本的感官史講義 (阿蘭‧柯爾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0 《我会在六月六十日回来 埃梅短篇小说全集》[全七册]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1 《信任之瞳》冶文彪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2 《土耳其革命》1908—1909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4 《长安顶流》秒懂历史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5 《大学问·革命儒生》章太炎传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6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菲利普·马蒂塞克 https://t.me/openxsociety/63947 《复仇协奏曲》中山七里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0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全集》[共23册]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1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集》[套装共9册]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2 《都铎王朝》Leanda de Lisle (英) 琳达·德·莱尔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3 格雷厄姆·格林 - 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 (套装共9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5 「身體的身體」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林美香)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7 百合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 (李若庸 、 林美香 、 陳秀鳳 、 劉慧 、 秦曼儀 (著)) https://t.me/openxsociety/63959 身体的痛,是心灵的伤 王宇赤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0施小六博士醫師 - 身體會說話,它正在暗示你的健康狀態_ 一本讀懂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菁品文化 (2020)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1 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 (陳秀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2 政體與身體 (黃金麟)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3' 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4)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5 中國的執念︰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解讀習近平強權體制下的台灣及香港 (野島剛)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7 社會學名詞(第二版)-主編: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5)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8 你的身體,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美〕卡梅隆·迪亞茨,桑德拉·巴克 [〔美〕卡梅隆·迪亞茨,桑德拉·巴克]) https://t.me/openxsociety/63969 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 (劉士永, 張仲民, 甄橙, 陳康芬, 皮國立)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1 朱元鴻, 傅大為 - 孔恩 _ 評論集-巨流 (2001)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3 武國忠 - 為我的身體養陽氣 (武國忠輕養生系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4 武國忠 - 人體自有大藥 (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8)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5 陳國偉 - 越境與譯徑 _ 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3)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6 譚健鍬 - 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_ 那些外國名人的生老病死-時報出版 (2018)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7 他們都有病:中國歷史大人物的身體隱情 (獲臺灣26位高中名校歷史科老師聯名推薦!臺灣青少年必讀課外書!) (譚健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8 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 (譚健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79 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那些你不知道的醫療外史 (譚健鍬)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0 了不起的身體語言:如何用好非語言技能 (麥克斯)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1 双重入侵时刻 漆雕醒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2 凃俐雯 - 筋膜線身體地圖-采實文化 (2017)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4 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 (祝平次、楊儒賓)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5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羅伯.唐恩(Rob Dunn)) https://t.me/openxsociety/63987 松果體的奇蹟:覺醒內在潛能,改寫人生與身體的劇本 (松久正) https://t.me/openxsociety/63990 自律神經超圖解:身體怪怪的,都是因為它?學會與最不受控的人體系統和平共處 (小林弘幸) https://t.me/openxsociety/63992 自我調整的習慣:重整自律神經,讓身心回歸平衡的108條行動準則 (小林弘幸) https://t.me/openxsociety/63994 彭明輝 - 崇高之美_ 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https://t.me/openxsociety/63996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彭明輝) https://t.me/openxsociety/63998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https://t.me/openxsociety/64000 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 (丹.瓊斯(Dan Jones)) https://t.me/openxsociety/64002 伊朗的靈魂 (勞拉.席科爾(Laura Secor)) https://t.me/openxsociety/64005 平等的暴政:戰爭、革命、崩潰與瘟疫,暴力與不平等的人類大歷史 (沃特.席代爾(Walter Scheidel)) https://t.me/openxsociety/64008 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 (宋吉永) https://t.me/openxsociety/64011 海關中國:政府、外籍專家和華籍關員的三重視角 揭開清末「國中之國」的神祕面紗 (張志雲) https://t.me/openxsociety/64013 巨變時代:1200萬粉絲認證,美國最受歡迎的歷史博士重量級力作【文字版】 (帕特里克.懷曼) https://t.me/openxsociety/64015 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依附關係、創傷理論,與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 (潔西卡.芬恩(Jessica Fern)) https://t.me/openxsociety/64018 Kevin Kelly - 必然 https://t.me/openxsociety/64020 5000天後的世界:繼網際網路、iPhone、社群網站之後,全球科技趨勢大師KK的未來預測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https://t.me/openxsociety/64022

文件: 《肉食星球》人造肉与食品未来.epub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0000 ibrojamanto = libro jamanto 愛書 人生不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疑惑……能有良朋同探討固然好。不然透過書籍(其他人、先輩的智慧)而獲得啟迪亦是佳事。 此處所介紹者即為生活上遇到種種事、而有所感……從而就所曾涉獵、而網絡上有者予以對應而成……望能助己鞏固所學外、亦可助人令有所啟發…… (書得自網絡而共享、切勿作商業用途) friendship @telebookstall

查看详情

文件: 帝國落日.pdf

查看详情

講起螞蟻以前曾經看過一套小說《螞蟻三部曲》講述了在漫長的螞蟻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意欲成為螞蟻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霸主與人類世界之間進行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故事。螞蟻這種老幼皆知且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並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確定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衝突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同時首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既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螞蟻稱人手指,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觀、不可思議的螞蟻帝國……現在想不到竟找到電子版👇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epub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mobi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azw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