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螞蟻以前曾經看過一套小說《螞蟻三部曲》講述了在漫長的螞蟻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意欲成為螞蟻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霸主與人類世界之間進行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故事。螞蟻這種老幼皆知且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並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確定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衝突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同時首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既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螞蟻稱人手指,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觀、不可思議的螞蟻帝國……現在想不到竟找到電子版👇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講起螞蟻以前曾經看過一套小說《螞蟻三部曲》講述了在漫長的螞蟻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意欲成為螞蟻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霸主與人類世界之間進行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故事。螞蟻這種老幼皆知且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並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確定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衝突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同時首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既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螞蟻稱人手指,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觀、不可思議的螞蟻帝國……現在想不到竟找到電子版👇

查看详情

歷史人類學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是一種史學運動,它將社會和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目標應用於歷史社會的研究。 與大多數此類運動一樣,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對某些人來說,它可能是心態史、文化史、民族史、微觀史、自下而上的歷史或 Alltagsgeschichte(日常歷史) 的同義詞。Emile Durkheim 、Clifford Geertz 、Arnold van Gennep、Jack Goody、Lucien Lévy-Bruhl、Marcel Mauss 和 Victor Turner 等人類學家的工作對歷史人類學特別有啟發。 Peter Burke 將歷史人類學與社會史進行了對比,發現歷史人類學傾向於關注定性而非定量數據、較小的社區和文化的象徵方面。歷史人類學植根於年鑑學派 Annales school,與一系列主要歷史學家如Fernand Braudel、Jacques Le Goff、Emmanuel Le Roy Ladurie 和 Pierre Nora 以及來自歐洲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如 Carlo Ginzburg 有關。 歷史人類學這一標籤受到了一些近代年鑑學派歷史學家的積極推動,例如 Jean-Claude Schmitt。年鑑雜誌由 Marc Bloch 和 Lucien Febvre 於 1929 年創辦。"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仍然是法國歷史人類學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之一。 歷史人類學也曾接受過與人類學類似的批評:“正如 Bernard Cohn、John Comaroff 和 Jean Comaroff 所觀察到的那樣,以這種方式代表社會的研究往往是片面的、有偏見的,以及歐洲人和美國人對非西方民族統治的不知情的婢女。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越來越多的反思性方法導致了該領域的複雜發展,“歷史人類學” 的旗幟經常以年鑑學派沒有的方式吸引英美歷史學家:關鍵人物是 Sidney Mintz 、 Jay O'Brien、William Roseberry、Marshall Sahlins、Jane Schneider、Peter Schneider、Eric Wolf、Peter Burke 以及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士,例如 Aaron Gurevich。 從1970年代末到20世紀初,文化史一直是史學轉型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這僅僅反映了歷史學家感興趣的主題和來源範圍的擴大。傳統上對政治史的關注,以及在較小程度上對經濟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關注,已經被對新主題和新來源的興趣所取代,或者通過重新評估傳統上被認為相當邊緣的主題和來源。這些範圍從書籍和閱讀、贊助、收藏 、食物、消費和禮物的歷史,到性、犯罪、旅行、醫學和植物學的歷史。這種主題的擴展在學術研究和通俗歷史類型中都很明顯。然而,文化史現在佔據的中心地位不僅僅是優先考慮這些以前晦澀難懂的話題。文化史正在蓬勃發展,作為我們理解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歷史等傳統領域的方式的一個附加維度。更一般地說,它滲透到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社會歷史的大部分內容中。最後,文化史也是各種傳統學科匯聚在一起的核心,這些傳統學科長期以來各自獨立存在 —— 有時試圖發展對話,但往往很尷尬。其中包括人類學、藝術史、文學史、哲學史和科學史。這樣,文化史就為各種興趣和方法論提供了一個交匯點。 因為廣義上的文化涵蓋了高雅和低俗、精英和日常,影響著所有人類的努力,它的歷史提供了一種控制我們對人類過去不同領域如何相互關聯的理解的方法。我們還可以說,由於文化史既涉及實踐又涉及再現,因此它是歷史能動性問題的核心。事實上,“新文化史” 意味著對二十世紀早期傳統的拒絕,通過這種傳統,“文化”可以被分離為過去的一個獨特層面,某種形式的文化。 Peter Burke 是著名的劍橋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同路人,二十年來,他對早期現代歐洲社會的多語言比較研究讓他的讀者眼花繚亂。 對於歷史和文化社會學家來說,"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London: Temple Smith, 1978) " 也許是他最著名的專著,但他的小書 "Sociology and History (London: Allen & Unwin, 1980) " 可能吸引了更廣泛的社會學讀者。 然而,Burke 的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Early Modern Italy" 相當自覺地是一部 “歷史人類學” 而非歷史社會學的著作。通過使用這個術語,Burke 將自己與 Emmanuel Le Roy Ladurie、Keith Thomas、Carlo Ginzberg、和 Natalie Zemon Davies 等志同道合的歷史學家結盟。 也許更重要的是,他依賴於 Clifford Geertz、Victor Turner、Mary Douglas,當然還有 Claude Levi-Strauss 等人類學家的工作。從廣義上講,這種方法是 “結構主義”,但對 Burke 影響最大的近代人類學特徵是其對象徵分析的強烈強調。 實踐中的歷史人類學與歷史社會學有何不同?Burke 承認沒有硬性規定,事實上,他也經常向 Erving Goffman 和社會學中的芝加哥/符號互動主義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symbolic-interaction-theory.html)傳統致敬。但他在以下重點方面做出了區分。歷史人類學不太關心基於定量數據描述總體趨勢,而是關心定性證據和具體案例。它更微觀地關注小社區,而不是宏觀地關注整個國家。它不太關心對同時代人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的社會趨勢的因果解釋,而是通過所研究的人的規範和類別來解釋社會互動。 它踐行 Clifford Geertz 的名言 “厚重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 ( p 3 ),特別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象徵意義。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Early Modern Italy" 的核心部分,除了兩章介紹性章節和一個結論性章節外,還包括 13 篇文章,內容涉及 15 世紀至 18 世紀意大利文化史的各個方面。它們基於 Burke 對 Florence、Genoa、Milan、Naples、Rome 和 Venice 檔案館的廣泛研究; 正如 Burke 指出的那樣,主題是意大利的城市而不是農村。其中四篇文章被分組在第二部分 “Modes of Perception” 標題下。 它們涉及意大利一些州令人驚訝的早期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分類;幾個世紀以來,主教們在調查其教區的宗教信仰時使用的原始問卷;反宗教改革期間聖徒的封聖;以及當時人們對流浪漢反文化的看法。 其餘的文章都歸入第三部 “Modes of communication” 標籤下。 其中包括該時期意大利使用的語言和方言 ( 7: Languages and anti-languages in early modern Italy); 侮辱和褻瀆 ( 8: Insult and blasphemy in early modern ltaly);識字在商業、家庭、教會和國家中的應用 ( 9: The uses of literacy in early modern Italy);炫耀性消費 ( 10: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Italy); 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中的 “自我呈現” ( 11: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the Renaissance portrait )。 最後四個組成一個小組,涉及教皇宮廷、威尼斯狂歡節、1647 年那不勒斯馬薩尼洛起義 Masaniello revolt in Naples 以及治療中的儀式方面。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本雜錦書。然而,各章節論文有一個模式。 其中大多數以重建某種結構或系統開始 —— 無論是人口分類、教皇儀式的循環,還是侮辱系統 —— 並以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討論而結束。在重建方面,Burke 很有趣,僅此一點就值得一讀。 對於變化的解釋,他不太確定。這一弱點反映了他的人類學導師的弱點,事實上,他本人也將結構主義者 “故意缺乏對變化、當地背景和個人意圖的關注” 視為 “歷史學家的絆腳石”( p 5 )。這絕對是目標。然而,從廣義上講,歷史學家只願意向社會科學家借用我們軍械庫中最靜態的武器,毫無疑問,他們覺得作為歷史學家,他們完全有能力為自己提供歷時性的組成部分 。Burke 也不例外。如果他將從人類學家那裡獲得的富有成效的借鑒與社會學家中新興的過程或發展理論結合起來,這本書將會得到極大的加強。但 Burke 在處理人類學家當前的爭議時表現得最好,例如口頭文化和文字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 “識字革命 literacy revolution” 到底有多大的革命性。( p 110 )

查看详情

【台灣正面臨自己的烏克蘭時刻】 島上的人似乎完全忽視與中國迫在眉梢的戰爭。美國無法負擔這樣的奢侈。 2022/12/3 作者 Damir Marusic 在我結束從華盛頓特區到台灣、日本、馬其頓、土耳其的旅行,準備登機回華盛頓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一則推文,它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我在太平洋旅行累積的眾多印象。這則推文來自 Tanner Greer,它是一位才華洋溢且打破傳統的中國問題學者,他引用了被認為是Kurt Campbell在成為拜登國安委員會亞洲首席顧問前說的、關於台灣的評論,「我以為我會找到第二個以色列;不過我找到的是第二個哥斯大黎加。」 Greer寫道:「究竟Campbell是否說過這樣的話無關緊要。」並解釋他是從台灣智庫的一位同事那邊聽來的。 重要是這位退休的台灣國家/安全官員相信他可能會說這種話,並且認為這個描述是準確的。 這則軼事的重點在於,台灣人似乎不像華盛頓的大多數觀察家那樣認真的對待他們自己的安全威脅。台灣人當然擔心,不可能不,尤其是因為在今年稍早裴洛西訪問後,中國不間斷的派遣戰鬥機和護衛艦深入台灣領海,改變了台海現狀。但與同樣面臨鄰國敵意的以色列相比,島上的氣氛要輕鬆的多。事實上,反差不可能再更明顯了。 那麼台灣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在南部城市高雄的中山大學,參加的為期兩天的民族主義會議提供了一些線索。在與台灣學者的討論中,我很快的意識到台灣人的身分仍在持續變化。這並不是說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和中國沒有顯著差異。在1895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前,台灣一直是中國的偏遠地區,有著獨特的邊疆文化。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留下了它的印記,隨後中國民族主義領袖蔣介石實施殘酷的(而且只是半成功的)再中國化政策也留下了印記。1996年台灣民主化,然後民主根深蒂固,也只會加深與大陸的差異。 但差異並非那麼單純。花點時間與更繁榮的北部台灣商界領袖與政策專家交談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中國大陸,但民眾認為他們很了解大陸人~比恐慌的西方人更了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絕對不會下令入侵,我和同行的訪客再三得到保證。這樣的行動不僅是兄弟相殘,而且將適得其反~摧毀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如果和平統一發生,那將可以落入中國的懷抱。 一位與我交談過的國防專家甚至悲哀的提出一種想法,即台灣可能會成為一個緩衝國,捲入美中爭奪地區霸權局勢不斷升級的緊張漩渦中。他並沒有完全歸咎於我們美國人導致這場華盛頓許多人認為不可避免的戰爭,但也僅此而已。 年輕人矛盾的態度也很明顯。會議中的一位研究人員探討了初步調查數據,顯示TikTok世代正在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好感度,尤其是使用華語再度復興(雖然它是島上的官方語言,但與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競爭。)我被告知台灣仍是大陸流行文化的淨出口國,但影響力並非單向的。Dexter Filkins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關於台灣的文章上介紹了兩名台灣大學生,他們在YouTube上製作了頗受歡迎的諷刺節目來嘲笑中國。但正如他們其中一位所告訴他的,「我們不覺得跟中國有聯繫,但也沒辦法說我們跟中國沒關係,因為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從那邊來的。」 作為一個仔細關注俄國與烏克蘭鬥爭的人,我為這些相似性感到驚訝。台灣在許多層面都與烏克蘭2014年衝突開始之前、還沒鞏固其民族認同感(超越該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問題)的情況類似。就如台灣一樣,烏克蘭藉由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來區別他的敵對鄰國。 而就如台灣商界與中國的關係存在矛盾一樣,後蘇聯寡頭對其與俄國的關係也持矛盾態度。事實上,就像台灣人一樣,許多烏克蘭人也打從深處拒絕承認來自鄰國的威脅,直到情況為時已晚;儘管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方向,但就連總統澤倫斯基也跟他同胞的典型一樣,無法相信普丁會全力入侵,就像今年一開始他表現的那樣。 也許,會像烏克蘭一樣,與中國大陸的全面戰爭會讓台灣人以讓今天造訪該島訪客震驚的方式團結起來。但台灣的問題在於,不同於烏克蘭,它並不能以領土換取時間,撤退再等待敵人過度擴張時再進行致命的反擊。台灣的人口密度比我見過的任何地方都還高,看似獨立的城市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個海岸線面向中國的單一大城市,城市背後是陡峭的山。台灣沒有波蘭~難民無處可逃,也沒有地方可以運送武器。 因此,像台灣和烏克蘭這樣的多元民主國家的致命弱點可能在於他們無法看到正對他們虎視眈眈的東西,特別是在這件事太可怕而無法直視時。許多烏克蘭人(以及我認識的幾位俄國自由主義者)認為普丁發動這樣自相殘殺的戰爭根本不可想像。或者是在自由民主國家,擺脫束縛、改善個人命運高於一切的民眾變得很難理解、評估原始衝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 無論如何,這就是美國在台灣面臨的現實。美國人也不能逃避,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不管許多外交官、政治家和專家怎麼說,美國不會只因為它是民主國家就為台灣而戰。即使台灣是在蔣介石血腥的統治下也仍可能值得保衛。無論該島有時候似乎對美國的慷慨忘恩負義,甚至會懷疑美國將其拖入一場他們不想要的衝突,都沒有關係。 繼續做類比,美國幫助烏克蘭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因為我們這樣做有其道理。烏克蘭正在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削弱歐洲主要修正主義(馬克思主義)大國,而為歐洲持久的安全秩序奠定基礎。 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遠比烏克蘭更大。而與援助烏克蘭不同,保衛台灣可能會痛苦的多。 美國將如何計算成本效益? 我已經準備好參與那場辯論,但請原諒我對民主的多愁善感。 本篇連結 https://pse.is/4jdvjz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jg67 【全體台灣人絕對要知道的資訊,中國不是之前的中國了】 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他在二十大打破任期限制,並肅清所有派系,將中國從派系「集團統治」正式轉變為「獨裁統治。」 中國某種程度還是有選舉制度的,但目前的選舉制度已經被習近平扭曲為,負責選出習近平的選舉人都是由習近平自己面試出來的。 中國上一個獨裁者毛澤東上台的時候,曾動員全國打麻雀,造成蟲害糧食歉收,最終導致飢荒餓死幾千萬人。 獨裁國家的風險在於權力過度集中,獨裁統治者身邊將環繞不敢說真話的馬屁精,最終導致誤判情勢做出錯誤決定。 獨裁者執意要做的事情,內部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約束的,就算看起來有多麼損人不利己,而習帝本人顯然非常執著統一台灣這件事。 這也是二十大之後台海無限逼近戰爭、各國(包括台灣)紛紛積極備戰的原因。 在鄧小平之後,習近平之前,中國基本上是改革開放方針。 如今我們看到習帝領導下的中國,一直在「國進民退」打壓民營企業、加強政府控制,往改革開放前的方向走。 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請支援務必讓身邊的人了解這件事情,中國不是以前的中國了。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jdjsf 【瑞士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2013/9/22 ★中立國瑞士已經200年沒有打過仗 ★73%的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的提案 支持者認為僅靠志願役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 他們認為隨著現代戰爭的性質變化,能招募該國最優秀的IT專家、工程師、和醫生服役至關重要。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fb33 《烏克蘭戰爭故事》是一款視覺小說遊戲,由StarniGames遊戲工作室開發,故事內容的基礎是當事人描述及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發生的真實事件紀錄。 從戰爭開始扮演一個平民努力活下去 --- 如今我們的國防部在議會正準備要推延長義務役,因為需要公告一年才能實施。如果在元旦前成功推行,可以在明年底實施,如果元旦後就要到後年底才能實施。 希望台灣人可以早日清醒,別再當扶不起的阿斗。 懇請大家這陣子一起全力支持這項政策。 不然親中陣營在選舉大勝,再加一個延長義務役擱置,我也不知道台灣人到底想給民主盟友還有對岸的敵人什麼印象,還有會引起什麼骨牌效應。 恐怕到最後大家也只能潤,潤不了的就好好當中國人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3778194422330/permalink/1523476634785815/?mibextid=Nif5oz Taiwan Faces Its Ukraine Moment - The Atlantic https://wisdomofcrowds.live/does-taiwan-want-to-fight-2/

查看详情

人類社會的進化可以通過這個過程來追溯。在農業出現之初,所有制度都植根於親屬關係。但是,為了擴大規模,必須發展更多的非親屬關係,尤其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就個人而言,農業對人們來說並沒有更好(人們獲得的營養益處更少,病得更重,死得更早),但制度再生產更容易。這使得農業社區能夠在羣體間競爭中擊敗狩獵採集社會 。 這些氏族在文化上進化以促進合作和內部凝聚力。他們首先圍繞以親屬為基礎的機構發展,這些機構允許氏族內部進行強有力的合作。為了擴大規模,他們隨後轉向了分段血統,這些血統將擁有共同祖先的氏族聯繫在一起。從心理上講,這種以血統為基礎的制度是建立在個人和企業榮譽之上的。這些支離破碎的血統在族羣間競爭中也占主導地位 ,但它們缺乏集中和等級化的權力以擴大規模。 以類似的方式,前現代國家的發展也是建立在這些以親屬為基礎的制度和從一個氏族對其他氏族的統治中產生的酋邦之上的。這種統治主要是由於某些氏族對其他氏族的儀式權力和職位的操縱和積累。這種分層的王國可以發展為前現代國家和王國,在精英統治家族和控制其餘人口的氏族或其他親屬團體之間建立新的官僚機構 。 進化就像黑暗中的岩石過山車。隨著時間的推移,氏族抵制從屬關係並轉變為 '酋邦領地 chiefdoms' ,而酋邦領地抵制其他酋邦領地的征服和同化,等等……儘管如此,族羣間競爭意味著任何促進生產力、安全、生育或軍事成功的制度因素都以上述各種方式傳播。 在討論教會對西方文明的貢獻時,關於早期基督教的最廣為人知的書籍很少強調亂倫禁令。一直持續到七世紀的古代晚期,修道院通常由創始家族所有; 已婚牧師的兒子跟隨他們就職; 離婚和非法婚姻很普遍。 基督教最大的影響在於它的成文法,這些法最終優先於口頭傳播的關於婚姻和繼承的部落習俗。 即便如此,經過幾個世紀的教會影響才確定婚姻的合法性需要教會的祝福。 在中世紀早期(500-1000 年),主教的監督甚至不足以確保祭司的獨身生活。 禁止離婚或禁止學位之間的人結婚的禁令需要反復重申,這表明教會面臨著執行其規則的長期艱苦戰鬥。 儘管如此,即使持續不斷的婚姻和家庭運動只是一種理想,Joseph Henrich 的發現表明我們需要改變對早期教會的看法。 對婚姻計劃的積極追求不能僅僅解釋為狹隘的自我利益和自我強化的結果,Joseph Henrich 將其解釋為教會領袖吸收了他們自己的製度野心 。 相反,它的意識形態熱情似乎旨在阻止歐洲人口的兩極分化和由於野蠻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而導致的秩序不斷崩潰,並確保基督教世界作為基督徒的王國或社會的生存。 這種對表親婚姻禁令的解釋與 Karl Ubl 的研究和 St. Augustine 的綜合更加一致。 早期基督教的一項偉大智力成就解決了這種兩極分化。 St. Augustine 的 "City of God" ,寫於五世紀初,將教會和國家與戰爭與和平、性與婚姻聯繫起來。 這是對天主教會的懇求,要求建立一個可以充當正義工具的國家。 在四五世紀他那個支離破碎的政治現實中,建立在親屬關係之上的國家並不穩定。 St. Augustine 推斷,一個公正的國家是一個由 caritas 或希臘語中的 agapē 約束的社區,這種愛是無私的,直接面向人類 。 宗教是這些機構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它對羣體間的競爭產生了影響:當神容易懲罰你時,一些行為可以在社會中形成,從而更容易在社會內外傳播這種行為。在羣體間競爭的壓力下,(1)促進羣體內的合作與和諧 ( p 140),(2)更善於監督人 ( p 141 ),(3)有懲罰人權力的神會受到青睞 ( p 147 )。它們將促進社會的擴大、人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宗教對人們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多項研究表明,宗教人士在想起上帝的想法時會更加合作和無私,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宗教增加了信任,使政治權威合法化並擴大了人們對社區的觀念,從氏族轉變為所有人分享他們的宗教信仰。 WEIRD 家庭的根源可以在天主教會逐漸採用和推廣的教義、禁令和規定中找到。這個教會的特殊性在於它不僅與其他宗教競爭,而且與密集的以親屬為基礎的機構競爭。通過破壞人與宗族之間的關係,人們被迫獻身於教會。 在教會擴張之前,歐洲部落有共享親屬關係的制度。但是,教會開展的婚姻和家庭計劃(堂兄弟之間沒有婚姻,沒有收養,沒有再婚,......)破壞了這些聯繫。它動搖了繼承和所有權的規則,允許教會從末代王朝的捐贈中受益(給予以換取上天堂的權利)。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及其充實)建立在其摧毀基於親屬關係的舊制度的能力之上,這反過來又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強烈而持久的影響。 親屬關係強度與親密、循規蹈矩(Asch 實驗, p 44)、低水平的個人主義、低羣體外信任、羞恥而不是內疚和低普世主義有關。來自親屬制度密集國家的人們更符合他人的反應,在經濟博弈中表現出低水平的合作,並且在面對懲罰時沒有相同的行為(他們更多地轉向報復行為)。 縱觀西方教會隨時間的擴張,心理變化的廣泛模式與從教會的婚姻和家庭計劃到親屬關係強度降低,最後到 WEIRD 人羣中觀察到的心理模式轉變的因果路徑是一致的。 在較小程度上,由於不同的原因,在世界其他地區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心理變化。例如,在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區,生態和氣候因素使得水稻的種植產量特別高,需要大型團體的合作(以建設和確保重要的灌溉基礎設施)。由此產生的農業集約化導致了與親屬關係(父系氏族)密切相關的制度的發展,這使得個人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這些人表現出與水稻種植不太有利的鄰近地區不同的心理特徵。 要了解天主教家庭計劃可能帶來的變化程度,可以看看一夫一妻制的例子。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種不常見的做法(佔世界人口的 8%),它會對男性的心理和荷爾蒙產生影響。通過減少男性之間的競爭,它會導致心理變化,從而減少暴力並鼓勵對未來的信心和投資。 Joseph Henrich 的天才及其方法論的獨創性源泉在於他運用當代社會科學來揭示普遍規律,並以不受上下文影響的方法對社會現實進行分類和歸類。 他經常從結果倒推到原因——例如,描述如果教會沒有實施其婚姻和家庭計劃,歐洲社會可能會是甚麼樣子。 他將當代非歐洲社會與保留了更多親屬關係密集型組織方式的社會進行了比較。 通過跨文化的經驗數據,他從腐敗、暴力、服從、商業風氣、對公共物品的貢獻、非個人公平以及對傳統、內疚、羞恥和民主的接受度等方面說明了這些差異。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識別以前未觀察到的相關性。 證據有力地支持了在通往現代性的軌跡中抑制“親屬關係強度”的重要性。 個體的心理差異因許多現象而異。研究表明,貿易的增加導致對陌生人的信任增加、對公平的渴望和合作。同樣,戰爭導致更大的羣體間合作並加強規範(社會和宗教)。這些影響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具體取決於所涉個人的心理背景。就西歐而言,無處不在的戰爭和貿易的發展,加上教會的家庭議程,導致了在中世紀蓬勃發展的行會、城市、大學和修道院等新組織的創建。 隨後的經濟發展可以與所有這些心理變化及其與由此產生的制度的相互聯繫聯繫起來。例如,創新很少是孤立天才的源泉。它們出現在知識流動高度流動的社會中。因此,它們與社會因素有關:移民、城市化、大學的發展、外語知識;以及文化因素:個人之間的合作與信任、拒絕順從、容忍差異、偏好新奇等。因此,全球心理模式可能對經濟繁榮產生重大影響。 獨特詭異的心理學 —— 個人主義、分析精神、非個人親社會 —— 也有利於適用於全體人口的法律、規範和一般原則的發展,以及民主和代議制治理的出現。新教也是 WEIRD 心理學的產物:它是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宗教,將主體及其與上帝的關係置於精神生活的中心。這種宗教反過來強烈地改變了人們的心理。新教的傳播與識字率的提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因果關係。 最後,天主教會導致的親屬制度的崩潰帶來了心理變化,並導致了新制度的出現,進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新社會規則(民主、普遍規則)的出現以及經濟繁榮(通過貿易和創新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們的心理與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的制度之間的相互聯繫。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使歐洲機構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但也導致了殖民化和奴隸制等暴行。 Joseph Henrich 分析的主要缺點是它依賴於線性因果關係。 將結果(例如,西方社會的獨特詭異心理)追溯到原始原因(教會禁止表親結婚)本身就很奇怪。 他的觀點是為其他頭腦怪異的人寫的,他們將歷史上的因果路徑解釋為直線前進。 理解教會在歐洲歷史中的作用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其視為與其他復雜社會網絡相互作用和共同發展的社會網絡。 作為構成中世紀西方更大系統的其他重要子系統(例如世俗權力、城鎮、民法和王室)中的一個子系統,它是周圍那些社會力量拉動的永恆主題,共同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適應,根據事件的需要,在尊貴的君主或最脆弱的村民中施加足夠的影響,以確保其自身的連續性。 使西歐的政教動態在世界歷史上獨樹一幟的是前者因其巨大的財富而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它的行政能力遠超蠻族國王,成為羅馬知識的寶庫。 這使它在分佈式系統和其他重要子系統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教會具有動員的組織能力和啟發的智力能力,但它並不是單獨行動的。 為了取得成功,它需要與歐洲的通婚精英合作,尤其是皇室。 受到主教的任命,君主可以宣稱高於所有其他世俗領袖,神職人員和皇家領域都依賴土地貴族在地方活動並從農民中招募步兵,教會從中吸取僧侶和教區牧師。

查看详情

基本收入作為自治的基礎 Precht 認為,普遍高度重視工資和有酬就業及其與個人自尊的聯繫已經過時,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成就實現社會進步,這是賢能政治形象的基礎。另一方面講——除了低工資部門和被淘汰的就業部門——繼承的不同分配。 ( pp 114-118 ) 2018年,Precht 將德國1500歐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視為每個人都能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過上自由生活的先決條件。 相關的自願性額外收入可以確保護士和老年護士(與以前不同)有足夠的收入。 不再需要做單調和令人沮喪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很快就會完全數碼化。 ( pp 144 f. & 149 ) 人類的幸福並不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增長,Precht 強調說:“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就已眾所周知,甚麼有助於幸福—— 正念、尊重、信任文化、自我肯定、自我效能、處理個人要求的藝術? 而不是擁有任何存在的恐懼、良好的環境、朋友等 。” 相反,它是一種經濟動態的驅動力,迄今為止,這種經濟動態與更多的能源消耗和資源開發、持續的氣候變化和更多的浪費有關。 ( p 152 ) 對於 Precht 來說,金融交易稅是為基本收入提供資金的正確方式。 這也可能包含以犧牲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為代價的投機行為。 “金融交易稅將使金融市場更加穩定,並減少股市賭場的賭博。 唯一的輸家沒有其他人,而祗是極端賭徒。”( pp 133-135 ) 數碼變革中的人類教育 一個主要面向勞動力市場的教育體係不適合那些根據 Precht 的想法應該能夠自由塑造未來生活的人。 一方面,即使是全面的教育也無法阻止某人被技術取代或脫離未來工作世界的格局。 另一方面,一段時間或更長時間沒有獲得有酬工作的人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創造力。 “自由地安排你的一天,為一項事業做志願者,制定計劃和製定沒有人告訴你的目標——所有這些技能將快樂的失業者與不快樂、沮喪、無用的感覺區分開來。”( pp 119 & 168 ) 自我組織、自我負責和自我賦權是 Precht 希望人們在未來接受培訓的主要技能。 自主興趣和內在動機至關重要 ( pp 155 & 158 )。迄今為止,普通學校的成績學習在課後通過金錢獎勵專業工作。 “然而,隨著數碼化進程中廣泛的有酬就業減少,這種條件就失去了意義”( p 169 )。未來不可或缺的終身學習也需要內在動力。 提升記憶力而不是簡單地將其外包給機器也很重要。 記憶產出越少,自由組合思想的可能性就越低。 “如果你想要創造力,你必須訓練你的記憶力。”( p 171 )   Precht 認為,要想在工作收入較低的世界中過得幸福,就必須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自我修養和適當使用數碼技術上( p 172 )。 因此,未來人類社會的許多領域都有望得到改善,例如在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資源方面( p 218 )。 實現信息自決不應該是個人的事情。 “當未知的第三方通過他們賺錢,研究他們的私人和專業網絡,觀察他們的位置並創建運動和個性檔案時,普通公民幾乎無法保護自己。”進入國家手中,“它為其公民提供免費的負責他們在數碼世界中獲取信息、交流和定位所需的一切。”( pp 232 & 240 ) 繼後如何 從零到第一,用 Marx 的格言,恰好在這位著名的共產主義者誕辰 200 週年之際, 一位哲學家的最新烏托邦直奔暢銷書榜首。 Precht 想為那些還沒有屈服於“技術上的宿命論寬容”的人提出一個合理的社會草案。 有人可能會爭辯說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新內容,但Precht 拒絕認輸的態度是贏了。我們未來的工作肯定會比過去要求更高,這就是為甚麼每個人都需要盡可能全面的通識教育。此外,還需要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的專業知識。 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有意義地塑造自己的未來和人類的未來。 任何沒有得到改變或出於方便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人都將不可避免地半途而廢。 人的動機是什麼? 他天生懶惰貪吃,但也很好奇,想讓自己的生活盡可能輕鬆舒適。 原則上,這適用於每個人,有些人多一點,有些人少一點。 為甚麼不能盡可能公平地分配減少的工作量呢? 誰想要工作超過絕對必要的。 無論如何,閒散應該比任何必要的工作更令人愉快。 也不是每個人將來都能從事他們夢想的工作。 那麼誰應該做那些沒有吸引力的工作,為甚麼? 我們當然被建議盡可能保持我們未來的工作環境,這樣人們在身心上也會受到挑戰。 如果我們的工作對身心幾乎沒有挑戰,但必須使用更多的能量和原材料,那有甚麼意義呢? 一個公平的精英社會應該是未來的目標。 如果沒有通過更好的表現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動力,它可能無法工作,否則每個人都會想完全投入到無所事事中。 然後我們會像亞當和夏娃一樣再次生活在天堂中。 但是造物主在哪裡,他讓這一切成為可能並允許我們這樣做? 他願意照顧我們所有的需要,讓自己成為我們的奴隸嗎? 我不這麼認為。 除了最低工資,還應該有最高工資。 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之間的差值不應超過某個值,例如 1:10。 貧富差距是否應該像目前這樣繼續擴大? 一個企業家或金融投機者,當他早上起床時,是否應該已經賺了數百萬而不用動一根手指? 如果我們把難民、獨裁國家和戰區也包括在內,我們社會的不公正就不會更大了,那麼問題來了,為甚麼會這樣,誰從中受益,誰為之負責? 現有條件當然不是上天的旨意,而是具體權力利益的結果,根據“強者為上”的自然法則。 每個人都想擁有權力並有約束力地說去哪裡。 人民統治意義上的真正民主,或者如果可能的話,人類統治可能是解決方案。 但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共同的目標,每個人都必須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人類能夠就這樣一個偉大的共同目標達成一致嗎? 一項基本要求當然是就具有約束力的,而不論其出身等等、普遍適用的人權達成一致。每個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傾向來塑造自己的生活。 然後,這些權利也必須是可操作和可執行的。 誰應該在我們的社會中推動必要的變革? 當前的統治者當然對此不感興趣,但會盡一切努力確保一切保持原樣,或者對他們來說變得更便宜。 改變只能通過弱勢階層來實現。 鑑於開始的氣候災難,我們也必須捫心自問,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或者說我們的星球可以容納多少人?

查看详情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為什麼歐洲在人類歷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西方的個人主義是否比東方的集體主義更能使人強大? 決勝的關鍵不只是基因與生物特性,更重要的是文化! 心理與文化的共同演化,形塑了現代西方國家的獨特思想。 人類在演化上取得成功的祕密,在於文化學習! 一個大膽的、史詩般的描述,講述了心理和文化的共同進化如何創造了深刻塑造現代世界的獨特的西方思想。 也許你很奇怪為何來自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且民主(Democratic)的群體尊崇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喜愛控制、不循常規、愛好分析,並且更信任陌生人? “Weird”代表“西方的、受過教育的、工業化的、富有的和民主的”。 但是這個關於歐洲為什麼進步的理論提出了難題 如果是這樣,你在心理上相當古怪。 與當今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曾經生活過的大多數人不同,WEIRD 人是高度個人主義、自我迷戀、控制導向、不墨守成規和善於分析的人。 他們專注於自己——他們的品質、成就和抱負——而不是他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 WEIRD 人群是如何在心理上變得如此不同的? 這些心理差異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和歐洲的全球擴張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以前,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在他的”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中給出了一個優雅的答案:歐洲人並不比非歐洲人聰明,但地理和自然資源推動歐洲朝著特定方向發展。 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Henrich是Diamond的粉絲,但他採用了不同的方法。 Henrich 曾受過人類學家的培訓,但現在將自己描述為“文化進化論者cultural evolutionist”。 就像Darwin的理論解釋了生命如何通過自然選擇遵循適應途徑一樣,文化進化提出人類文化發展並代代相傳深刻的理解和價值觀。 Henrich先探討了家庭結構、婚姻、宗教的起源與演化,展示制度如何形塑人類的生理與荷爾蒙,包括思考、感受,以及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接著回到古典時代晚期,追溯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起源,揭露羅馬天主教會如何無意間改變人類的心理與西方文明的軌跡,方法就是改變人類制度的根本:婚姻與親屬制度。這些發生在歐洲的社會與心理變化,最終催化逐漸益壯大的非個人市場、使職業日益專業化,也讓志願組織間的競爭愈趨激烈,共同演化之下,打造了今日世界的基礎。 Henrich認為,文化進化的途徑有很多種,而沒有單一的人類文化。 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歐洲對世界的影響,我們需要認識到歐洲文化,用Henrich的關鍵首字母縮寫詞來說,是“怪異的weird”:西方的、受過教育的、工業化的、豐富的、民主的。 Henrich 堅持認為,“怪異weird”的價值觀是由文化決定的和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或自然的。 具體並不意味著不好。 正如該書的副標題所暗示的那樣,他將現代世界的許多核心價值觀歸功於“怪異”文化演變的“固件firmware”:精英管理、代議制政府、信任、創新,甚至耐心和克制。 這些不僅是歐洲獨特和極不尋常的環境的產物,而且是我們許多人忘記的一種狹隘力量的產物:基督教會的處方和障礙。 沒有歷史學家會否認基督教在歐洲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但Henrich認為,教會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看法改變了一切。 他指出,至少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就對堂兄弟之間的婚姻異常敵視。 這對社會組織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對歐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親屬關係是一個一直讓人類學家著迷的術語,在書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將社區引導向內,並使他們對特定氏族以外的人冷漠或充滿敵意。 Henrich認為,在公元 1000 年到 1500 年期間,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歐洲內部的血緣關係,即使以氏族為基礎的社會在地球其他地方仍然存在。 在歐洲,禁止表親結婚迫使人們與家人以外的人結婚,“怪異”文化變得更容易接受陌生人。 修道院、大學、貿易行會、法院、股票市場、立法機構、咖啡館、報紙——連同企業、信任和流動性——在教會關於婚姻的法令所創造的“群際親社會”的土壤中紮根。在歐洲之外,非 “怪異”的人共享資源和強烈的地方社區意識,但卻錯過了推動歐洲發展的社會活力和開放形式。 歷史學家會在這裡發現很多爭議。 中世紀時期的學者會指出,教會的“婚姻和家庭計劃marriage and family programme”(“MFP”,Henrich不可避免地用它來形容)的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極不平衡。 近代早期的歷史學家會注意到,新教教會對錶親婚姻的敵意遠低於其天主教對手。 (亨利八世決定娶前妻的表親為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推動力。)現代歷史學家認為,表親婚姻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在許多歐洲社會都有所增加,然後在 19 世紀再次受到指責。 他們可能還記得,儘管Charles Darwin和Albert Einstein對創新有著極其“怪異”的熱情,但他們還是嫁給了他們的堂兄弟姐妹。 歐洲以外世界的歷史學家會發現一千個例外,Henrich自信地將非“怪異”社會定型為被親屬關係及其發展死胡同無可救藥地阻礙。 一個不經意的讀者可能想知道,一本關於歐洲文化繁榮的書怎麼能幾乎隻字不提種族主義、帝國主義和環境災難——歐洲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政府的暗流。 “我並沒有強調奴隸制、種族主義、掠奪和種族滅絕的真實和普遍的恐怖,” Henrich在他的最後一章中承認道。 “有很多關於這些主題的書。” 但這一遺漏削弱了他的論點:不僅因為他將“繁榮”和“創新”而不是種族滅絕和徵用作為“怪異”文化的化身,而且因為歐洲人在冒險走出歐洲時未能表現出“非個人親社會” . 如果有的話,帝國的暴力和破壞表明,據稱被基督教清除的血緣關係思想重新出現在歐洲人的新種族理論中。 白人樂於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數億非歐洲人的才能和未來,而且這種做法跨越了幾個世紀。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似乎已經冷酷地適應了我們政治當下的陰暗面。 Henrich聲稱世界上的文化是在不同的進化路徑上發展的,這一說法似乎頑固地忽視了人類歷史上文化和思想的相互滲透,他認為“不同的社會”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心理”,標誌著不同的人群 跨越幾代人,如果不是幾個世紀的話。 根據當代證據開展一系列研究——比如對不同國家的 IBM 員工進行調查,或者聯合國外交官在紐約未付的停車罰單——Henrich 表明腐敗、急躁甚至好斗在非“怪異”文化中更為常見 比在西方社會。 我們不應該責怪那些迷戀報復或沉迷於裙帶關係的非“怪異”個體,他暗示說:他們被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屬關係邏輯所困擾,這種邏輯認為透明和信任在家族之外沒有什麼價值。 相反,Henrich的研究指責西方決策者在全球南方促進民主或法治時對人性採取單一觀點。 他警告說,除非“怪異”的政治家和規劃者能夠重置非“怪異”文化的“固件”,否則那些社會無法擺脫他們的文化規範,就像我們可以擺脫我們的文化規範一樣。 於此,不禁想起Donald Trump將中東和平的責任交給了他的女婿,而Boris Johnson已經讓他的兄弟成為領主。 但文化進化論者以世紀和人口為單位進行交易,因此這些令人分心的例外情況可能會淹沒在數據的海洋中。 定居在“怪異”社會的非歐洲人呢? 幾個世紀以來,幾乎在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領域,移民都帶來了豐富了跨文化思維的思想和實踐。 Henrich 似乎幾乎看不到這個過程。 他拒絕討論定義移民體驗的混合主義和同化形式的機會,他提供了(微不足道的)證據表明非“怪異”思維在跨越大陸和世代的移民中持續存在。 Henrich 引用了移居英國的巴基斯坦第二代移民的表親結婚率很高,以及整個歐洲有色人種第二代移民的政治激進主義水平較低的結論,即使在“怪異”社會中長大也無法消除“黑暗” 一個人的文化心理血統的問題。 正是“古怪”的知識分子在 18 世紀精心打造了種族偽科學,並在 19 世紀將其與進化論相結合,創造了關於文明和白人至上的新論點。 Henrich可能會對”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贊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建議感到畏縮,但由於它強調了所謂的文化的離散本質以及“古怪”思維和進步的優點,它非常接近於這樣做。 本書發人深省,既綜觀全貌,又囊括許多令人驚喜的細節。書中探討文化、制度、心理如何互相形塑,並說明從個人角度出發,在「我們是誰」這種最為私人的觀感上,這些代表什麼;也以綜覽大局的觀點,探討這些對驅動人類歷史發展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驅力,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在其廣泛的範圍和令人驚訝的細節上都具有挑釁性和吸引力,探索了文化、制度和心理如何相互影響,並解釋了這對我們作為個體最個人的感覺以及 推動人類歷史的大規模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 附: Jared Diamond的《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按時間順序分別收錄《第三種猩猩》《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共3冊,感受戴蒙德教授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另類闡釋和對東西方文明差異的獨特審視。 《第三種黑猩猩 : 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完整版)》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https://t.me/openxsociety/26567 芬蘭如何教導下一代。。。 https://t.me/openxsociety/50496

文件: 人类大历史三部曲.epub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0000 ibrojamanto = libro jamanto 愛書 人生不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疑惑……能有良朋同探討固然好。不然透過書籍(其他人、先輩的智慧)而獲得啟迪亦是佳事。 此處所介紹者即為生活上遇到種種事、而有所感……從而就所曾涉獵、而網絡上有者予以對應而成……望能助己鞏固所學外、亦可助人令有所啟發…… (書得自網絡而共享、切勿作商業用途) friendship @telebookstall

查看详情

文件: 帝國落日.pdf

查看详情

講起螞蟻以前曾經看過一套小說《螞蟻三部曲》講述了在漫長的螞蟻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意欲成為螞蟻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霸主與人類世界之間進行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故事。螞蟻這種老幼皆知且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並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確定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衝突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同時首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既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螞蟻稱人手指,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觀、不可思議的螞蟻帝國……現在想不到竟找到電子版👇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epub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mobi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azw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