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自己的烏克蘭時刻】 島上的人似乎完全忽視與中國迫在眉梢的戰爭。美國無法負擔這樣的奢侈。 2022/12/3 作者 Damir Marusic 在我結束從華盛頓特區到台灣、日本、馬其頓、土耳其的旅行,準備登機回華盛頓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一則推文,它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我在太平洋旅行累積的眾多印象。這則推文來自 Tanner Greer,它是一位才華洋溢且打破傳統的中國問題學者,他引用了被認為是Kurt Campbell在成為拜登國安委員會亞洲首席顧問前說的、關於台灣的評論,「我以為我會找到第二個以色列;不過我找到的是第二個哥斯大黎加。」 Greer寫道:「究竟Campbell是否說過這樣的話無關緊要。」並解釋他是從台灣智庫的一位同事那邊聽來的。 重要是這位退休的台灣國家/安全官員相信他可能會說這種話,並且認為這個描述是準確的。 這則軼事的重點在於,台灣人似乎不像華盛頓的大多數觀察家那樣認真的對待他們自己的安全威脅。台灣人當然擔心,不可能不,尤其是因為在今年稍早裴洛西訪問後,中國不間斷的派遣戰鬥機和護衛艦深入台灣領海,改變了台海現狀。但與同樣面臨鄰國敵意的以色列相比,島上的氣氛要輕鬆的多。事實上,反差不可能再更明顯了。 那麼台灣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在南部城市高雄的中山大學,參加的為期兩天的民族主義會議提供了一些線索。在與台灣學者的討論中,我很快的意識到台灣人的身分仍在持續變化。這並不是說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和中國沒有顯著差異。在1895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前,台灣一直是中國的偏遠地區,有著獨特的邊疆文化。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留下了它的印記,隨後中國民族主義領袖蔣介石實施殘酷的(而且只是半成功的)再中國化政策也留下了印記。1996年台灣民主化,然後民主根深蒂固,也只會加深與大陸的差異。 但差異並非那麼單純。花點時間與更繁榮的北部台灣商界領袖與政策專家交談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中國大陸,但民眾認為他們很了解大陸人~比恐慌的西方人更了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絕對不會下令入侵,我和同行的訪客再三得到保證。這樣的行動不僅是兄弟相殘,而且將適得其反~摧毀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如果和平統一發生,那將可以落入中國的懷抱。 一位與我交談過的國防專家甚至悲哀的提出一種想法,即台灣可能會成為一個緩衝國,捲入美中爭奪地區霸權局勢不斷升級的緊張漩渦中。他並沒有完全歸咎於我們美國人導致這場華盛頓許多人認為不可避免的戰爭,但也僅此而已。 年輕人矛盾的態度也很明顯。會議中的一位研究人員探討了初步調查數據,顯示TikTok世代正在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好感度,尤其是使用華語再度復興(雖然它是島上的官方語言,但與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競爭。)我被告知台灣仍是大陸流行文化的淨出口國,但影響力並非單向的。Dexter Filkins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關於台灣的文章上介紹了兩名台灣大學生,他們在YouTube上製作了頗受歡迎的諷刺節目來嘲笑中國。但正如他們其中一位所告訴他的,「我們不覺得跟中國有聯繫,但也沒辦法說我們跟中國沒關係,因為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從那邊來的。」 作為一個仔細關注俄國與烏克蘭鬥爭的人,我為這些相似性感到驚訝。台灣在許多層面都與烏克蘭2014年衝突開始之前、還沒鞏固其民族認同感(超越該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問題)的情況類似。就如台灣一樣,烏克蘭藉由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來區別他的敵對鄰國。 而就如台灣商界與中國的關係存在矛盾一樣,後蘇聯寡頭對其與俄國的關係也持矛盾態度。事實上,就像台灣人一樣,許多烏克蘭人也打從深處拒絕承認來自鄰國的威脅,直到情況為時已晚;儘管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方向,但就連總統澤倫斯基也跟他同胞的典型一樣,無法相信普丁會全力入侵,就像今年一開始他表現的那樣。 也許,會像烏克蘭一樣,與中國大陸的全面戰爭會讓台灣人以讓今天造訪該島訪客震驚的方式團結起來。但台灣的問題在於,不同於烏克蘭,它並不能以領土換取時間,撤退再等待敵人過度擴張時再進行致命的反擊。台灣的人口密度比我見過的任何地方都還高,看似獨立的城市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個海岸線面向中國的單一大城市,城市背後是陡峭的山。台灣沒有波蘭~難民無處可逃,也沒有地方可以運送武器。 因此,像台灣和烏克蘭這樣的多元民主國家的致命弱點可能在於他們無法看到正對他們虎視眈眈的東西,特別是在這件事太可怕而無法直視時。許多烏克蘭人(以及我認識的幾位俄國自由主義者)認為普丁發動這樣自相殘殺的戰爭根本不可想像。或者是在自由民主國家,擺脫束縛、改善個人命運高於一切的民眾變得很難理解、評估原始衝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 無論如何,這就是美國在台灣面臨的現實。美國人也不能逃避,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不管許多外交官、政治家和專家怎麼說,美國不會只因為它是民主國家就為台灣而戰。即使台灣是在蔣介石血腥的統治下也仍可能值得保衛。無論該島有時候似乎對美國的慷慨忘恩負義,甚至會懷疑美國將其拖入一場他們不想要的衝突,都沒有關係。 繼續做類比,美國幫助烏克蘭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因為我們這樣做有其道理。烏克蘭正在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削弱歐洲主要修正主義(馬克思主義)大國,而為歐洲持久的安全秩序奠定基礎。 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遠比烏克蘭更大。而與援助烏克蘭不同,保衛台灣可能會痛苦的多。 美國將如何計算成本效益? 我已經準備好參與那場辯論,但請原諒我對民主的多愁善感。 本篇連結 https://pse.is/4jdvjz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jg67 【全體台灣人絕對要知道的資訊,中國不是之前的中國了】 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他在二十大打破任期限制,並肅清所有派系,將中國從派系「集團統治」正式轉變為「獨裁統治。」 中國某種程度還是有選舉制度的,但目前的選舉制度已經被習近平扭曲為,負責選出習近平的選舉人都是由習近平自己面試出來的。 中國上一個獨裁者毛澤東上台的時候,曾動員全國打麻雀,造成蟲害糧食歉收,最終導致飢荒餓死幾千萬人。 獨裁國家的風險在於權力過度集中,獨裁統治者身邊將環繞不敢說真話的馬屁精,最終導致誤判情勢做出錯誤決定。 獨裁者執意要做的事情,內部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約束的,就算看起來有多麼損人不利己,而習帝本人顯然非常執著統一台灣這件事。 這也是二十大之後台海無限逼近戰爭、各國(包括台灣)紛紛積極備戰的原因。 在鄧小平之後,習近平之前,中國基本上是改革開放方針。 如今我們看到習帝領導下的中國,一直在「國進民退」打壓民營企業、加強政府控制,往改革開放前的方向走。 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請支援務必讓身邊的人了解這件事情,中國不是以前的中國了。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jdjsf 【瑞士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2013/9/22 ★中立國瑞士已經200年沒有打過仗 ★73%的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的提案 支持者認為僅靠志願役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 他們認為隨著現代戰爭的性質變化,能招募該國最優秀的IT專家、工程師、和醫生服役至關重要。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fb33 《烏克蘭戰爭故事》是一款視覺小說遊戲,由StarniGames遊戲工作室開發,故事內容的基礎是當事人描述及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發生的真實事件紀錄。 從戰爭開始扮演一個平民努力活下去 --- 如今我們的國防部在議會正準備要推延長義務役,因為需要公告一年才能實施。如果在元旦前成功推行,可以在明年底實施,如果元旦後就要到後年底才能實施。 希望台灣人可以早日清醒,別再當扶不起的阿斗。 懇請大家這陣子一起全力支持這項政策。 不然親中陣營在選舉大勝,再加一個延長義務役擱置,我也不知道台灣人到底想給民主盟友還有對岸的敵人什麼印象,還有會引起什麼骨牌效應。 恐怕到最後大家也只能潤,潤不了的就好好當中國人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3778194422330/permalink/1523476634785815/?mibextid=Nif5oz Taiwan Faces Its Ukraine Moment - The Atlantic https://wisdomofcrowds.live/does-taiwan-want-to-fight-2/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台灣正面臨自己的烏克蘭時刻】 島上的人似乎完全忽視與中國迫在眉梢的戰爭。美國無法負擔這樣的奢侈。 2022/12/3 作者 Damir Marusic 在我結束從華盛頓特區到台灣、日本、馬其頓、土耳其的旅行,準備登機回華盛頓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一則推文,它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我在太平洋旅行累積的眾多印象。這則推文來自 Tanner Greer,它是一位才華洋溢且打破傳統的中國問題學者,他引用了被認為是Kurt Campbell在成為拜登國安委員會亞洲首席顧問前說的、關於台灣的評論,「我以為我會找到第二個以色列;不過我找到的是第二個哥斯大黎加。」 Greer寫道:「究竟Campbell是否說過這樣的話無關緊要。」並解釋他是從台灣智庫的一位同事那邊聽來的。 重要是這位退休的台灣國家/安全官員相信他可能會說這種話,並且認為這個描述是準確的。 這則軼事的重點在於,台灣人似乎不像華盛頓的大多數觀察家那樣認真的對待他們自己的安全威脅。台灣人當然擔心,不可能不,尤其是因為在今年稍早裴洛西訪問後,中國不間斷的派遣戰鬥機和護衛艦深入台灣領海,改變了台海現狀。但與同樣面臨鄰國敵意的以色列相比,島上的氣氛要輕鬆的多。事實上,反差不可能再更明顯了。 那麼台灣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在南部城市高雄的中山大學,參加的為期兩天的民族主義會議提供了一些線索。在與台灣學者的討論中,我很快的意識到台灣人的身分仍在持續變化。這並不是說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和中國沒有顯著差異。在1895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前,台灣一直是中國的偏遠地區,有著獨特的邊疆文化。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留下了它的印記,隨後中國民族主義領袖蔣介石實施殘酷的(而且只是半成功的)再中國化政策也留下了印記。1996年台灣民主化,然後民主根深蒂固,也只會加深與大陸的差異。 但差異並非那麼單純。花點時間與更繁榮的北部台灣商界領袖與政策專家交談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中國大陸,但民眾認為他們很了解大陸人~比恐慌的西方人更了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絕對不會下令入侵,我和同行的訪客再三得到保證。這樣的行動不僅是兄弟相殘,而且將適得其反~摧毀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如果和平統一發生,那將可以落入中國的懷抱。 一位與我交談過的國防專家甚至悲哀的提出一種想法,即台灣可能會成為一個緩衝國,捲入美中爭奪地區霸權局勢不斷升級的緊張漩渦中。他並沒有完全歸咎於我們美國人導致這場華盛頓許多人認為不可避免的戰爭,但也僅此而已。 年輕人矛盾的態度也很明顯。會議中的一位研究人員探討了初步調查數據,顯示TikTok世代正在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好感度,尤其是使用華語再度復興(雖然它是島上的官方語言,但與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競爭。)我被告知台灣仍是大陸流行文化的淨出口國,但影響力並非單向的。Dexter Filkins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關於台灣的文章上介紹了兩名台灣大學生,他們在YouTube上製作了頗受歡迎的諷刺節目來嘲笑中國。但正如他們其中一位所告訴他的,「我們不覺得跟中國有聯繫,但也沒辦法說我們跟中國沒關係,因為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從那邊來的。」 作為一個仔細關注俄國與烏克蘭鬥爭的人,我為這些相似性感到驚訝。台灣在許多層面都與烏克蘭2014年衝突開始之前、還沒鞏固其民族認同感(超越該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問題)的情況類似。就如台灣一樣,烏克蘭藉由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來區別他的敵對鄰國。 而就如台灣商界與中國的關係存在矛盾一樣,後蘇聯寡頭對其與俄國的關係也持矛盾態度。事實上,就像台灣人一樣,許多烏克蘭人也打從深處拒絕承認來自鄰國的威脅,直到情況為時已晚;儘管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方向,但就連總統澤倫斯基也跟他同胞的典型一樣,無法相信普丁會全力入侵,就像今年一開始他表現的那樣。 也許,會像烏克蘭一樣,與中國大陸的全面戰爭會讓台灣人以讓今天造訪該島訪客震驚的方式團結起來。但台灣的問題在於,不同於烏克蘭,它並不能以領土換取時間,撤退再等待敵人過度擴張時再進行致命的反擊。台灣的人口密度比我見過的任何地方都還高,看似獨立的城市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個海岸線面向中國的單一大城市,城市背後是陡峭的山。台灣沒有波蘭~難民無處可逃,也沒有地方可以運送武器。 因此,像台灣和烏克蘭這樣的多元民主國家的致命弱點可能在於他們無法看到正對他們虎視眈眈的東西,特別是在這件事太可怕而無法直視時。許多烏克蘭人(以及我認識的幾位俄國自由主義者)認為普丁發動這樣自相殘殺的戰爭根本不可想像。或者是在自由民主國家,擺脫束縛、改善個人命運高於一切的民眾變得很難理解、評估原始衝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 無論如何,這就是美國在台灣面臨的現實。美國人也不能逃避,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不管許多外交官、政治家和專家怎麼說,美國不會只因為它是民主國家就為台灣而戰。即使台灣是在蔣介石血腥的統治下也仍可能值得保衛。無論該島有時候似乎對美國的慷慨忘恩負義,甚至會懷疑美國將其拖入一場他們不想要的衝突,都沒有關係。 繼續做類比,美國幫助烏克蘭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因為我們這樣做有其道理。烏克蘭正在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削弱歐洲主要修正主義(馬克思主義)大國,而為歐洲持久的安全秩序奠定基礎。 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遠比烏克蘭更大。而與援助烏克蘭不同,保衛台灣可能會痛苦的多。 美國將如何計算成本效益? 我已經準備好參與那場辯論,但請原諒我對民主的多愁善感。 本篇連結 https://pse.is/4jdvjz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jg67 【全體台灣人絕對要知道的資訊,中國不是之前的中國了】 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他在二十大打破任期限制,並肅清所有派系,將中國從派系「集團統治」正式轉變為「獨裁統治。」 中國某種程度還是有選舉制度的,但目前的選舉制度已經被習近平扭曲為,負責選出習近平的選舉人都是由習近平自己面試出來的。 中國上一個獨裁者毛澤東上台的時候,曾動員全國打麻雀,造成蟲害糧食歉收,最終導致飢荒餓死幾千萬人。 獨裁國家的風險在於權力過度集中,獨裁統治者身邊將環繞不敢說真話的馬屁精,最終導致誤判情勢做出錯誤決定。 獨裁者執意要做的事情,內部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約束的,就算看起來有多麼損人不利己,而習帝本人顯然非常執著統一台灣這件事。 這也是二十大之後台海無限逼近戰爭、各國(包括台灣)紛紛積極備戰的原因。 在鄧小平之後,習近平之前,中國基本上是改革開放方針。 如今我們看到習帝領導下的中國,一直在「國進民退」打壓民營企業、加強政府控制,往改革開放前的方向走。 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請支援務必讓身邊的人了解這件事情,中國不是以前的中國了。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jdjsf 【瑞士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2013/9/22 ★中立國瑞士已經200年沒有打過仗 ★73%的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的提案 支持者認為僅靠志願役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 他們認為隨著現代戰爭的性質變化,能招募該國最優秀的IT專家、工程師、和醫生服役至關重要。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fb33 《烏克蘭戰爭故事》是一款視覺小說遊戲,由StarniGames遊戲工作室開發,故事內容的基礎是當事人描述及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發生的真實事件紀錄。 從戰爭開始扮演一個平民努力活下去 --- 如今我們的國防部在議會正準備要推延長義務役,因為需要公告一年才能實施。如果在元旦前成功推行,可以在明年底實施,如果元旦後就要到後年底才能實施。 希望台灣人可以早日清醒,別再當扶不起的阿斗。 懇請大家這陣子一起全力支持這項政策。 不然親中陣營在選舉大勝,再加一個延長義務役擱置,我也不知道台灣人到底想給民主盟友還有對岸的敵人什麼印象,還有會引起什麼骨牌效應。 恐怕到最後大家也只能潤,潤不了的就好好當中國人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3778194422330/permalink/1523476634785815/?mibextid=Nif5oz Taiwan Faces Its Ukraine Moment - The Atlantic https://wisdomofcrowds.live/does-taiwan-want-to-fight-2/

查看详情

中國民族主義領導人蔣介石二十年來每天都在日記中寫下同樣的苦澀信息:“報恥辱”。 除了這個精闢的提醒之外,他還會每天添加一條關於中國如何“洗刷”外國列強強加給它的屈辱的建議。 汪錚的書名 "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指的是中文短語 “勿忘国耻”,該詞首次使用於 1915年1月18日譴責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條款。從那時起,“國恥” 一詞被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程度地運用在中國的公共話語中。 正如 William Callahan 對此主題的精彩研究所揭示的那樣,中國國民黨(GMD)政府於 1928 年出版了包含不少於 26 個 “國恥日 National Humiliation Days” 的日曆,甚至在 1927 年以後將其中一個 “國恥日” 定為公眾假期。如今,“勿忘国耻” 這個詞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出現在中國的學校教科書中,並被用作中國反美、反日示威的口號。然而,汪錚的書並不是對中國人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所遭受的國恥進行歷史研究,而是試圖解釋 “國恥 national humiliation” 神話如何成為中國的 “選擇的創傷 chosen trauma”。過去二十多年裏,中国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多數重大交易中的官方行為都受到了影響。這種嘗試祗取得了部分成功,首先是受到了未經證實的概括以及對中國共產黨(CCP)領導和政策的道歉式慶祝的影響。 汪錚提請人們注意,人們普遍對集體記憶和歷史政治在現代中國分析中所發揮的作用缺乏興趣。對他來說,“歷史記憶是理解中國政治和對外關係的關鍵”( p 7 )。 作為對中國現代歷史意識的主要影響者,汪錚認為所謂的 “百年屈辱”。在此,他和中共指的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包括中國(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 1894/95 )中戰敗、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 年,滿清政府)、《巴黎和約》(1919 年)的條款(儘管汪錚聲稱另有說法)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團從未簽署,以及日本從 1931 年起入侵中國(中華民國政府) 。當中共在鄧小平的現代化政策、東歐共產主義集團的崩潰以及 1989 年天安門大屠殺之後面臨合法性危機時,中共於 1991 年發起了愛國主義教育運動,試圖填補意識形態空白。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世紀恥辱 century of humiliation” 成為這場運動的修辭基石。汪錚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是這場 “愛國轉向 patriotic turn” 的推動者,最初只針對年輕人和學生,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的動員。事實上,“中共為這場運動啟動了整個宣傳機器”( p 112 )。結果,中共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民族主義青年儲備庫,他們具有排外的歷史意識,中共可以很容易地激活這些青年來服務自己的需要。汪錚對持續的羞辱以及官方和民眾的反應進行了案例研究 ,包括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台海危機(1995-96)、1999 年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駐 Belgrade 大使館、 以及 2001 年的中美戰機相撞事件。這些新的對中國的 “羞辱 humiliations” 證實了過去官方的 “受害者敘事 victim narrative”,這種敘事在 1990 年代取代了之前頌揚共產主義、階級鬥爭的 “勝利者敘事 victor narrative” ,以及毛澤東的成功,而忽略了他的失敗。“國恥教育 Education on national humiliation” 通過官方講話、報紙社論、電視劇、學校教育以及全國一萬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碑林 a forest of monuments”)來推動。 它的目的是保持歷史誹謗的記憶,以激發對中國正在 “復興 rejuvenation” 的自豪感,並教導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p 104 )。 這一主題的豐富資料為深入、透徹地研究中國歷史政治提供了潛力。 汪錚是中國西南部昆明人,曾任北京一家智庫副主任,他撰寫了關於這一重要主題的第一本專著。然而,汪錚的分析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過去、歷史記憶、精英神話和身份之間的關係從未被闡明。汪錚並沒有明確區分過去與歷史和記憶,也沒有討論指定身份和選擇身份之間的區別。他對民族主義的處理也依賴於一種簡單化的模型,該模型按照地理和文化界限區分民族主義:“前瞻性和普遍性 forward-looking and universalistic” 的美國民族主義與 “落後性和特殊性 backward-looking and particularistic” 的中國民族主義( p 25 )。不幸的是,本書的讀者永遠面臨著文化本質主義(中國的 “深層文化 deep culture”,p 11 )和簡單化的刻板印象:“西方許多人傾向於……”、“西方”、“西方人”、“ “中國人”、“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許多中國人熱情地相信……”、“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等等。使用這種刻板詞彙更糟糕的是,這些一般性主張都沒有任何統計或其他證據 。“美國人的歷史感使得美國人普遍對其他人的歷史不滿不敏感”( p 25 )這樣是否是過於刻板的概括?此外,汪錚從來沒有定義他的關鍵詞彙:他所說的 “中國” 和 “中國人” 是甚麼意思?難道他的意思是指,中国大陸、香港、台灣人民和東南亞、歐洲、美洲的華人社區的歷史記憶沒有顯著差異嗎?而這又是誰的 “中國” 呢?汪錚常常無法區分政治領導、自上而下的言論和一方面是官方宣傳,另一方面是數億人嚴峻的社會經濟現實,他們可能更關心安全的勞動力和食品、清潔的水和空氣,而不是 “百年的恥辱”。 汪錚在 2008 年不加批判地慶祝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委婉地將舉辦這次活動比作一場 “家庭婚禮 family wedding”( p 156 ),並讚揚 “世界領先的 51 枚金牌,…… 精彩的開幕式,以及昂貴的體育設施建設”( pp 153-154 ),但沒有提及 2008年毀滅性的四川地震。汪錚暗示,鑑於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中國人更喜歡強大的政府而不是言論自由,然後讚揚 “政府對四川地震的迅速有效的反應”( p 157 )。 他完全忽視了中國的許多 “天災” 都有很強的人為因素。這不僅是歷史上的情況,當時毛澤東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數百萬人餓死,而且 2008 年四川地震也是如此。後者很可能是由附近一座大型水力發電大壩造成的,而造成高死亡人數的原因是許多建築物採用臭名昭著的 “豆腐渣” 式建造方式,這些建築物通過賄賂而不是安全檢查獲得施工許可。但汪錚堅稱,“通過其人道主義行動,中共拉近了人民與政府的距離”( p 158 )。此時,不禁懷疑自己讀的是一本美國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還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宣傳小冊子。認為汪錚所推崇的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的效率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源於強制和壓制、可能證明同樣甚至更高效和有效的替代觀點和方法,這樣的假設是否太牽強? 汪錚還讚揚媒體對地震的報導,聲稱 “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公開報導了事件”( p 161) ,但他忽視了大規模和持續的審查制度帶來的不便。甚至在悲劇發生五週年之際,中宣部還發出了要求 “[正面報導](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2013/05/ministry-of-truth-anniversary-of-sichuan-quake/)” 的審查要求。如果中共像汪錚建議的那樣巧妙地處理了一切,這樣的要求還有必要嗎? 汪錚的偏見分析的一個症狀是那些批評國家和黨的領導並對中國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出不同看法的中國人,比如藝術家艾未未、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曉波、盲人活動人士陳光誠、作家廖亦武,在這項研究中一次也沒有提及。 公平地說,本書的最後一章 (Memory, Nationalism, and China’s Rise) 討論了網絡空間中的民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對前幾章的部分糾正。汪錚最終承認,“國家歷史的主要敘述仍然基於官方聲明,而不是公眾共識”,而且黨的領導人 “總是避免討論黨造成的巨大失敗和災難”( p 242 )。然而,這些讓步並沒有改變本書總體上的歉意基調。儘管存在很多問題,但若仍然對 “中國崛起 rise of China”、中國歷史政治或中國民族主義感興趣的也許也值得一看。也許讀汪錚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學術性,而在於它作為一份證明:愛國主義教育和自上而下的歷史政治所產生的中國民族主義即使在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也能取得多麼成功,那此書還是很有意義的。

查看详情

法國國際關係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世界政治中更不尋常的方面。[Bertrand Badie](http://sciencespo.fr/ceri/fr/cerispire-user/7198/1523) 是研究最廣泛意義上的權力的權威專家之一,他正在巴黎政治學院教導他的學生,行動不必僅僅基於理性,也可以有情感基礎。 乍一看,這一主張對於國際關係領域的人士來說似乎很奇怪。 然而,對 Bertrand Badie 等學者的推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會發現其論證思路紮實而中肯。這種方法的堅定支持者 Dominique Moïsi 首次成功地將情感和政治的研究重新統一在一本書中。這是關於當代話語和對 Samuel Huntington 的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的回應的重要書籍之一。Dominique Moisi 展示了當今地緣政治的特點是 “情緒衝突 clash of emotions”。 他認為,西方被恐懼所統治和分裂。對於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來說,羞辱文化正在迅速轉變為仇恨文化。 而亞洲則能夠集中精力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因此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希望文化。Moisi 釋說,為了理解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面對情感。 當他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他解讀了我們文化差異背後的驅動因素,描繪了一個具有挑戰性且重要的全球化新視角。 在深入研究 Dominique Moïsi 著作:"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 : 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 的核心內容之前,應該指出的是,他寫的並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篇基於他 2007 年 1 月在 "[Foreign Affairs](https://www.googleadservices.com/pagead/aclk?sa=L&ai=DChcSEwjg95K9rtj_AhUPfIsKHZSnB1AYABABGgJ0bQ&ohost=www.google.com&cid=CAESbOD2dWbslP-3s9FIDY-IDcKyK0QDzzaj2aCQjqvMrJnvojJg6ni2cD3mWslG9wPU4w-67BoG3e74n8ju3ZgzOCQjZB5Mm04z1iIpFI8VY-Q0HaOUwwA9Yun3-a5Hfl-PALo_O87V51hNmOnn1A&sig=AOD64_01Q-c3CCPBpzzJCI53kpBblkIfoA&q&adurl&ved=2ahUKEwiv8Yu9rtj_AhU8tlYBHVuDCskQ0Qx6BAgKEAE)"上發表的文章的擴展文章。 儘管地緣政治和情緒似乎不太可能混合在一起,Moïsi 斷言,我們需要情感來理解周圍的世界 —— 包括政治。他認為,全球化是建立在一個悖論的基礎上的 —— 一方面,我們目睹了美國文化的普及,而另一方面,亞洲國家卻在經濟上處於領先地位。這導致了Moïsi 所說的不對稱多極化,其中具有不同世界觀的不平等行為體,相互影響。Moïsi 認為,冷戰後秩序的變化導致情緒在政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將情緒作為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因素之一進行研究是合理的。如此強烈的情緒可以部分地用大眾媒體的行為來解釋,大眾媒體讓世界變得更加透明,模糊了 “不同世界 separate worlds” 的邊界。如今,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可以獲得大量信息,甚至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 —— 當然,朝鮮這樣的極端情況除外。Moïsi 宣稱,在 “意識形態的世紀 the century of ideology” 之後,“身份的世紀 ‘the century of identity’”已經到來。 然後,他將三種情緒定義為對塑造世界特別重要的情緒,並概述了分別受這些情緒影響的三個世界地區:對亞洲的希望、對伊斯蘭世界的羞辱和對西方的恐懼。 Dominique Moïsi 研究的第一個情感是希望。希望意味著信心,在作者的理解中,21世紀的希望也指 “此時此地更好 better here and now”,這個定義與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密切相關。 兩個世紀以來 ,亞洲和歐洲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十九世紀,亞洲逐漸消失,歐洲成為現代性的象徵,但到了 21 世紀,情況發生了逆轉。在 Moïsi 看來,這種希望轉化為文化的開放和自信 。作為希望文化的典型例子,中國表現出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防禦性民族主義,擔心帝國(例如西藏)的崩潰;積極性民族主義,表達上述希望。因此,當代中國可以用 François Guizot 的 “致富而安靜 Get rich and be quiet” 的座右銘來形容(François Guizot,1787-1874,曾任教育部長,後來擔任法國國王 Louis Philippe 時期的首相)。目前,中國政權正在通過與達賴喇嘛的緊張關係或對緬甸軍政府的支持損害其外部形象。儘管如此,公民社會的萌芽正在中國以有組織的抗議活動的形式緩慢地綻放。總而言之,Moïsi 預測中國的崛起將導緻美國的黯然失色,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爭議的命題。 另一個亞洲希望的例子來自印度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國家 ——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它面臨著深刻的內部矛盾。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飽受政客無能和腐敗的困擾,再分配的減少和種姓差異的破壞令人震驚。印度人,無論他們對自己的成就多麼自豪,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感到矛盾。儘管中國和印度有許多共同點,但兩國自豪和自信的根源卻不同:中國有帝國主義的過去,而印度則有光明的未來。 Dominique Moïsi 表示,只有西方才將日本視為亞洲國家。在亞洲,還是同一個日本,歷史傷痕完好無損,因為日本尚未為二戰道歉。在某種程度上,日本與西方有著同樣的恐懼文化,同樣害怕其強大的國際地位被印度和中國奪走。這種不安全感導致了家庭自殺率很高,並導致自殺率上升。國際上“熱情溫和 passionately moderate”。 亞洲的兩個希望巨人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印度必須決定它希望成為哪種類型的強國,而中國必須確保其目前的內向不會轉變為非理性行為(例如與台灣的全面戰爭)。 然而,假設所有亞洲國家都屬於希望文化是錯誤的:Moïsi 將日本排除在 “超越 beyond” 希望文化之外,並以巴基斯坦作為尚未達到這一點的國家的例子。這些例外突顯了亞洲大陸的多樣性,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 Moïsi 的論點。當他經常談到 “亞洲” 時,他實際上指的是中國和印度。他的分析沒有考察印度以外的中亞國家、朝鮮或印度的繼承國。 可以理解的是,為了提供一個全面的圖景,Moïsi 需要簡化他的想法。然而,Moïsi 從未真正解釋過他所說的亞洲是什麼意思,他更喜歡臨時定義而不是明確的劃分。 伊斯蘭世界就是羞辱文化的典範,後來被重新定義為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對於 Moïsi 來說,羞辱意味著無能,被限制在與輝煌的過去形成鮮明對比的未來。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並不是唯一面臨這種二分法的全球地區。正如作者指出的,這種二分法會導致兩種類型的行為。 一種可能性是在東南亞發現的 “我會告訴你我能做到” 的行為,這催生了強大的競賽。 另一面是 “如果我聯繫不到你,我就會拖垮你” 那種絕望。Moïsi 認為,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正是在這裏找到了自己。這位法國學者將這種絕望歸因於該地區人口增長和政治羞辱的事實。該地區的領導人無能,他們不但不承擔責任,反而不斷尋找替罪羊。 造成這一嚴重局勢的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性衰落,這一進程始於佔領維也納失敗,繼而在該地區進行殖民化,並最終因以色列國的建立和以色列的統治而得到加強。巴勒斯坦人的待遇。六日戰爭達到了高潮,阿拉伯國家失去了所有希望。 應該記住,正如 Moïsi 提醒我們的那樣,羞辱感不僅是消極的,它更可以成功地用作阿拉伯國家針對其前殖民者以及以色列針對歐洲的外交武器。 然而,Moïsi 否認問題在於伊斯蘭教的說法,因為伊斯蘭教產生了許多反對羞辱感的知識分子。 他還指出,由於 “暴君和原教旨主義者 despots and fundamentalists” 都對限制言論自由感興趣,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在文化上正在衰落。至於恐怖分子,Moïsi 聲稱他們解決了阿拉伯和穆斯林人民的合理不滿。Moïsi 認為 ,西方的穆斯林感到被隔離,這種情緒因他們艱難地尋求身份認同以及缺乏穆斯林出身的重要歐洲領導人而加劇。在 Moïsi 看來,擺脫痛苦的出路在於改善女性的處境,摘下受害者的面具,向文化相對主義說 “不”。 然而,Moïsi 過於簡單化的分析並不總是能夠通過對情感和政治進行全面概述的努力來證明其合理性。為了支持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羞辱感是由歷史衰落造成的論點,他引用了一位與新保守派 Bernard Lewis 關係密切的中東著名學者的說法。 儘管 Moïsi 沒有直接引用 Lewis 的話,但在談到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世界衰落的原因時,他還是認同他的思路。 雖然 Lewis 教授的學術資歷無可爭議,但他最新著作中的分析常常得出類似的過於簡單化的結論。此外,在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比較中,Moïsi 忽略了基督教如果作為一種宗教存在的話,也包含一套規則和限制。Moïsi 忽視了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穆斯林學者和領導人關於恐怖襲擊道德問題的重大爭論。當他聲稱歐洲沒有穆斯林出身的重要領導人時,他忽略了法國的 Rachida Dati 、英國的 Sadiq Khan 或德國的公共思想家 Navid Kermani 。 除此之外,Moïsi 通過 2005 年秋季的法國郊區騷亂舉例說明了穆斯林融入西方社會的困難。然而,他沒有提到 Gilles Kepel 在他最新的《Terreur et martyre》中實際上表明,大多數肇事者來自法國郊區。撒哈拉非洲,伊斯蘭教與萬物有靈論的宗教混合在一起,因此與中東伊斯蘭教不同。 此外,Kepel 作為一位廣泛研究穆斯林融入西方社會問題的學者,認為法國是穆斯林融入的最好例子。

查看详情

**瘟疫的审美政治学:文学功能是如何扭曲和萎缩的** 时间:2020年7月12日晚18:30-20:30 地点:腾讯会议ID 253440787 主讲人:林精华 主讲人简介:首都师范大学第二批燕京学者,教育部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教委特聘教授 主讲内容简介:1348-1353年蔓延欧亚非许多地区的黑死病,在意大利尤甚,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未得到神的救助,或逃或坐以待毙,薄伽丘的父母罹难于其中。如此危局,促使热衷于写爱情小说的薄伽丘写下《十日谈》,并在序言和第一天故事引言中专门论及佛罗伦萨的瘟疫之恐怖景象,由此这100个故事,无论正面书写爱情、情欲、性行为之魅力,还是否定性叙述压抑人性之制度、观念,皆是指向作为自然生命的人与世界之关系。令人疑惑的是,随着基督教会地位的衰落,却多以删节版流行;此后包括瘟疫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促使医学进步,但人类再未出现这种超然于疾病及其隐喻的杰作。作为“故事”的《十日谈》,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本讲座将以此为例讨论文学功能是如何扭曲和萎缩的。 —————————— **诗文与中国电影里的超越精神** 时间:2020年7月14日上午9:00-11:00 地点:腾讯会议ID 470933915 主讲人:李道新 主讲人简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国家20多所大学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等杂志编委,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评审专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等。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批评、影视文化产业。 主讲内容简介: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化,影视剧的生产制作和传播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近几年随着观众逐渐走向年轻化,影视剧传播渠道多元化,影视营销模式多样化,作为影视剧生产的前端——影视策划也在不断转换着内容开发思路,以迎接新的市场考验。本讲座从业内影视策划的角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行业数据和经典案例,介绍如何挑选IP题材进行合理开发,如何围绕影视IP构建生态圈进行顶层设计,当下影视公司IP的具体评估标准,以及影视IP进行剧本转化的流程与攻克难点。 —————————— **近年来《骆驼祥子》研究一瞥** 时间:2020年7月14日上午9:00-11:00 地点:腾讯会议ID 811743227 主讲人:孟庆澍 主讲人简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内容简介:《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近年来围绕它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报告将以蓝棣之、陈思和、王润华、王德威、张旭东等著名学者的研究为线索,梳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骆驼祥子》研究的历史脉络,评析海内外学术界《骆驼祥子》研究的特点与优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骆驼祥子》主题的新观点,指出它是一部思考善恶问题并进而涉及“罪”的观念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小说,“罪”来自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既是祥子成为强大个体的依据,同时也是“罪”的根源与肇因,而这恰恰是老舍“个人主义”的核心二元。讲座还将对经典重释的方法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 **意义经济——文化经济的本质** 时间:2020年7月14日晚上18:00-20:00 地点:企业微信(先添加助研微信号DRPhere) 主讲人:秦勇 主讲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近年来,专注于新媒体的美学问题研究、影视剧的文化与美学问题研究、意义经济与意义管理问题研究等;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视听感官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等项目若干,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等各级项目若干;出版《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意义的生产与消费》《意义、身体与经济》等专著,参与出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等著作若干;担任主编出版过《核心价值视阈下的影视文艺研究》《文化产业专业阅读书目体系》等著作;在《人民日报》、《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八十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各类文摘摘要、转载。 主讲内容简介:文化经济能够与其他经济形式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是由文化经济中的“文化”决定的,文化的本质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而生成的意义,对这一意义的生产与消费构成文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文化经济的本质认识有不同的观点,传媒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可以构成重要参考。意义的“被生产、再生产和流通(消费)”,是文化经济的本质内涵,文化经济只有定位于意义经济,才能让文化经济从物质经济中独立出来,也才能使文化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经济学。本讲座将探讨文化经济的本质这一话题。

查看详情

今日财经科技报告(2023年3月13日) 1、亚洲开发银行:人口老龄化、银发红利与经济增长——较低的总因素生产率增长是人口老龄化损害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 2、毕马威:在经济放缓中确保价值——领导者如何在应对经济不确定性时提升价值 3、德勤:2023全球零售力量年度报告——收入增长和对可持续性的持续关注 4、亚丁尼研究:中国经济指标——中国国际储备和资本流动简报(2023年3月13日) 5、波士顿咨询:择城而居——人们在他们住的地方快乐吗? 6、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褐皮书——美联储对当前经济状况的评论总结(2023年3月13日) 7、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拥有你的影响力——实现转型可持续性的实际途径 8、挪威银行投资管理部:全球政府养老基金2022年度报告——在利率上升、高通货膨胀和欧洲战争的一年里该基金的回报率为负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权ESG债券发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主权债务管理人指南 10、中国移动研究院:企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合规白皮书(2023) 11、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局、麦肯锡:储能研究——提高对能源的理解储能技术、商业案例以及实现储能能力发展的最佳实践 12、花旗银行: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报告——气候危机是21世纪全球社会和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13、ICV 前沿科技咨询、光子盒:2023全球量子通信与安全产业发展展望 14、贝恩:中国需要更多的女性来担任行政领导层——女性担任高管职位有一个商业理由,但要实现公平将需要一个行动计划 15、欧盟委员会研究与创新总局:关键绿色航空技术的市场接受度和影响总结报告——区域和中短程类别的氢动力和电动飞机研究 16、多鲸资本、教育研究院:2023职业教育的投资创业新机会 17、兰德:供应链相互依存和地缘政治脆弱性——台湾与高端半导体案例 18、社会住房监管机构:2022年度物有所值指标和报告——高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借贷成本意味着社会住房行业正面临金融压力 19、美国政府问责局:药品生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充分评估其鼓励创新的努力 20、胡润百富:2025中国高端智能家居生活场景白皮书——实现居家生活安全、健康和舒适的最佳路径是全屋场景的系统化定制 附1、怡安: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2022-2023——雇主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幸福感 附2、英国发展研究所:为现实世界的大流行做好准备——为什么我们必须投资于公平、道德和有效的方法,以帮助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附3、新美国安全中心:困难重重——在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支持民间社会和人权

查看详情

亞裔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最低 少於一半華裔對中國有好感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https://www.pewresearch.org/race-ethnicity/2023/07/19/most-asian-americans-view-their-ancestral-homelands-favorably-except-chinese-americans/)週三(19日)發表最新報告,發現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都對其祖先國家抱有好感,只有華裔美國人是例外。 該調查於2022年7月5日至2023年1月27日進行,使用了多種語言、具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方法,訪問了7006名居住在美國的亞裔成年人,他們主要來自中國人、菲律賓人、印度人、韓國人和越南人這五個亞裔美國人中最大的群體,另外還確保有足夠大的在美日本人及臺灣人的資料。 當中發現,絕大多數在美及臺灣人(95%)、日本人(92%)、韓國人(86%)都對其祖先國家持積極看法。而超過一半的在美印度人(76%)、菲律賓人(72%)越南人(59%)亦都對其祖先國家看法正面。只有在美中國人的資料與眾不同,只有不足一半(41%)的在美中國人表示對中國抱有好感。 另外,在被訪的亞裔人士中,有52%人對中國沒有好感,離第二位的印度(23%)和菲律賓(12%)相差甚遠。亞裔人士對臺灣和日本沒有好感的同樣只有6%。 對亞裔美國人生活的任何認真思考都迫使我們重新構建我們談論種族主義和反種族主義的方式。 反種族主義理論和實踐有兩種當代方法。 第一個強調種族身份而排除政治經濟,使美國的種族化生活變得難以辨認。 這種方法在學術界內外都很流行,現在已經上升到既定學說的水平。 第二種方法將種族身份視為特定政治經濟(即所謂的“種族資本主義”)的功能,因此在分析上使種族身份服從於政治經濟。 [Jonathan Tr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hOyUVdlpM)提出了支持第二種方法的論據。 他通過對兩個案例研究的擴展分析來做到這一點:Mississippi Delta的中國移民定居點(1868-1969)和舊金山灣景/Hunters Point地區的救世主社區教堂(1969 年至今)。 雖然他的分析集中於特定群體和個人,但他用它來更廣泛地審視種族資本主義在其結構和系統展開的過程和承諾。 在追求超越種族身份狹隘界限的研究議程時,Tran 回到了被盛行的反種族主義正統觀念所掩蓋的值得信賴的分析模式,並建議根據政治經濟學的神學顯著解釋來重新構建反種族主義。 種族是一個複雜的現實。 種族結構和等級制度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其排列和表現一方面是可預測和明顯的,但另一方面又是複雜和微妙的。 因此,那些在種族獎學金方面奮力前行的人們 —— 尤其是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值得欣賞。 Jonathan Tran 的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Spirit of Racial Capitalism 對於那些有興趣了解種族建構如何系統性地證明統治和剝削以及亞裔美國人的存在如何使我們所知的種族話語複雜化的人來說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Tran呼籲所有人,尤其是基督徒,走向更加忠實的基督教道德,這種道德不受制於通過種族資本主義維護和促進種族等級制度的權力和公國,而是引導我們走向更真實的上帝王國願景的教會願景。 這是 Willie Jennings 的[ The Christian Imagination](https://www.amazon.com/Christian-Imagination-Theology-Origins-Race/dp/0300171366) 的必備伴侶。 如果您發現自己因 Jennings的工作而受到祝福和改變,那麼您將受到 Tran 的工作深深的影響。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Jennings 的書,請兩本都讀一下。 它們應該成為每所神學院和基督教學院的必讀讀物。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0000 ibrojamanto = libro jamanto 愛書 人生不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疑惑……能有良朋同探討固然好。不然透過書籍(其他人、先輩的智慧)而獲得啟迪亦是佳事。 此處所介紹者即為生活上遇到種種事、而有所感……從而就所曾涉獵、而網絡上有者予以對應而成……望能助己鞏固所學外、亦可助人令有所啟發…… (書得自網絡而共享、切勿作商業用途) friendship @telebookstall

查看详情

文件: 帝國落日.pdf

查看详情

講起螞蟻以前曾經看過一套小說《螞蟻三部曲》講述了在漫長的螞蟻族群戰爭中,褐蟻聯邦意欲成為螞蟻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的霸主與人類世界之間進行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故事。螞蟻這種老幼皆知且無人重視的微小昆蟲,在本書中被塑造成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並與人類社會文明相提並論。小說從地球生態平衡的高度,描寫了人類和螞蟻這兩大社會文明在確定誰是地球真正主人的競爭中,從接觸、衝突到合作的史詩般的過程,同時首次向人們徹底揭示了螞蟻社會文明既神秘迷人又驚心動魄的“地球內部世界”。作者依據精深的螞蟻生態學知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螞蟻稱人手指,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觀、不可思議的螞蟻帝國……現在想不到竟找到電子版👇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epub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mobi

查看详情

文件: 蚂蚁三部曲.azw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