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盐镇 【作者】易小荷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纪实 #文学 #三农 #中国 #女性 【简介】这是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的生活与命运的佳作。“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么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作者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阅读:[点击下载 ](https://t.me/sharebooks4you/3638?comment=33715)**📢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书名】盐镇 【作者】易小荷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纪实 #文学 #三农 #中国 #女性 【简介】这是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的生活与命运的佳作。“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么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作者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阅读:[点击下载 ](https://t.me/sharebooks4you/3638?comment=33715)**📢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西方的選舉制度尚且存有種種問題,但仍然容許各方批評改進。可另一邊厢有人也“學起”所謂“民主”“選舉”。。。 這豈不是一種笑話? 選舉≠民主 拒絕政客情緒勒索、拒絕含淚投票!   英國人自以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於零。──盧梭《社會契約論》   代議制民主已身陷困境,這一點越來越顯而易見。如今,西方國家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政黨成員越來越少,政客們越來越傾向於根據選舉日期來調整策略,結果就是,西方社會患上了作者所稱的「民主疲勞症候群」。該如何醫治這一疾病呢?David Van Reybrouck 在本書中給出了分析和答案。   「透過全民投票選出領導人,並不能產生真正的民主政府——這似乎是歷史向我們展現的結論。Van Reybrouck 發出切實有力的呼籲,提倡重返抽籤制,並勾勒了一整套經過深思熟慮、落實抽籤式民主的計畫。抽籤式民主勢必會遭到大眾媒體及政黨的強烈反對,難以輕易獲得採納,儘管如此,付諸實踐的時機或許到了。」——柯慈(J. M. Coetzee)(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本出色的作品打破傳統陳規,迫使我們嚴格檢視所有既有的想法及根深柢固的信念,這時機再及時不過了。Van Reybrouck 揭露了令人震驚的歷史事實,即法國和美國之所以選擇選舉制,恰恰是因為選舉是不民主的,他接著毫不留情地證明,選舉制非但沒有捍衛我們的自決權,實際上反而在阻礙我們的民主發展。」——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神的歷史》作者)   「極具說服力……政治領域鮮少出現新的創見,也很少有人能夠回應民主政治面臨的嚴峻挑戰……令人振奮並推動一個大有可為的實踐法……新鮮、富挑戰性、清楚明瞭。」——《泰晤士報》   「充滿說服力地說明了,我們一直以來都誤將民主與選舉混為一談。」——《觀察家報》   「范雷布魯克希望復興一種體制,其政府不僅為人民服務,而且真正由人民組成……本書對於這種以民眾同意為堅實基礎的制度,提供了相當具說服力的描述。」——《金融時報》   「當民主體制病入膏肓,本書提出一帖激進的藥方,力圖挽救民主的本質。   這個聳動的書名並未道出全貌。正如歐洲知識分子Van Reybrouck 在書中所主張,我們需要的不是削減民主,而是更純粹的民主。他寫道,將民主等同於選舉是大錯特錯。事實恰好相反,選舉是反民主的,選舉創造了一批脫離選民、且不被選民信任的政治貴族。是以,「由此看來,『民主疲勞症候群』的根本病因在於,我們全都成了選舉基本教義派,既瞧不起當選人,又將選舉奉若神明。」假如民主疲勞症候群就是那急速惡化的疾病,又有何治療方法?作者以歷史方法謹慎立論,提倡回歸古典時代雅典的民主原則,其公民參與的方式並非投票,而是抽籤。代表人民組成政府的執政者,其遴選方式就如現代民主國家選擇陪審團一樣,將重要的決策交付隨機抽選出的公民手中,由他們進行商議並達成共識,而非透過投票或功績制推舉人選。此提案的靈感來源中,較新近的是一名德州學者提出的「審議式民主」概念,該學者有鑑於愛荷華和新罕布夏等較不具代表性的州,卻對總統選舉擁有極大影響力,從而提議由一個規模較小、較多元化的團體組成議會進行審議,這樣的程序也許會比現在的兩極分化更有機會改變想法。面對如此激烈的變革,最感震驚的莫過於擔任守門人的政黨、媒體,以及其他既得利益者。然而,「我們為何接受遊說團體、智庫和各類利益集團得以影響政策,然而對於是否將決策權給予普通民眾,卻感到猶豫不決,他們不正是與政策最為休戚相關的嗎?」   讀者若不認同本書提出的療法,至少應會承認其診斷確實一針見血,精準敏銳。──《科克斯書評》

查看详情

宗教信仰在西方社會己甚普遍,但批評者亦有不少;哲學史上對宗教、或神學予以批評/批判的更也不少。除了我們熟悉的Nietzsche 外,其中Baruch de Spinoza算是較為突出的一位 Spinoza的”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學政治論》“於 1670 年問世時,被譴責為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書——“無神論godless”、“充滿可憎之物full of abominations”、“一本由魔鬼本人在地獄中偽造的書……a book forged in hell . . . by the devil himself”。當時的宗教和世俗當局認為它是對信仰、社會和政治和諧以及日常道德的威脅,它的作者Spinoza 幾乎被普遍認為是一個試圖在整個歐洲傳播無神論的宗教顛覆者和政治激進分子。然而,Spinoza的書對現代自由、世俗和民主思想的貢獻不亞於《獨立宣言》或Thomas Paine的”  Common Sense”。 Spinoza一位影響力跨越四世紀、為現代民主制度奠定基礎的哲學家,”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學政治論》“一部最早為言論與思想自由辯護的劃時代之書。相較於十九世紀末藉‘’瘋子‘’之口說出「上帝已死」的Nietzsche,Spinoza的驚世駭俗程度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身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Spinoza為何讓十七世紀的歐洲震驚不已,甚至年紀輕輕就遭所屬社群驅逐? 一本人稱「可憎之物」的書”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神學政治論》“,竟是西方思想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 何以時至今日,Spinoza其人其書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Spinoza與他顛覆歐洲的”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五大不可不知: 其一”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 最初以偽書名、偽出版地、偽作者之名出版,設法閃躲各方查禁,但仍然逃不過教會、政府的審判而列入禁書名單。同樣被列入該名單的包括Descartes的‘’Principles of Philosophy《哲學原理》‘’、Hobbes的‘’__Leviathan__《利維坦/巨靈論》‘’。 其次 ”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以層層論証揭露「迷信」是最強大的控制手段,而這正是掌權者所打的如意算盤。 然後,藉”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Spinoza是第一位指出 “聖經” 是人類所寫,而非上帝之語的思想家,甚至在書中明言宗教儀式與教條都是不必要的。Leibniz批評此書為「放蕩之書」。 此外 ”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肯定人天生擁有自由,特別是思想與表達之自由,此革新觀點不但推動歐洲的啟蒙時代,更預示了百年後的《美國獨立宣言》。 最後Spinoza因反對宗教權威的言行一生受同代人批評唾罵,二十三歲就收到驅逐令,公告中除了嚴厲的詛咒,將他驅離以色列群體,更規定任何人不得與他交流。至今這項命令尚未撤銷。 Steven M. Nadler引用大量文獻以及Spinoza與同代人的往來信件寫就此書: ” A book forged in hell: Spinoza's scandalous treatise and the birth of the secular age“,完整呈現哲人前衛又縝密的思想如何影響一個知識、宗教與政治即將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甚至為後來的啟蒙運動與古典自由主義奠定基礎。講述了這本非凡書籍的迷人故事:其激進的主張及其在荷蘭黃金時代的哲學、宗教和政治緊張局勢中的背景,以及這些想法引發的尖刻反應。不難看出為什麼Spinoza的論文如此重要或如此有爭議,或者為什麼它引起的騷動是歐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這 ”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本書中,Spinoza成為第一個論証聖經不是真正的上帝的話語而是人類文學作品的人。真正的宗教與神學、禮儀或宗派教條無關;並且宗教當局不應該在管理現代國家中發揮作用。他還否認奇蹟和天意的真實性,重新解釋預言的本質,並雄辯地呼籲寬容和民主。” A book forged in hell“講述了一個關於煽動性想法和惡性反彈的生動故事,任何對我們最珍視的現代信仰的起源感到好奇的人都會感興趣。無論是想要了解Spinoza 哲學或是現代民主思想的起源,本書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查看详情

中譯推薦序: 以身為度,心腦互聯:閱讀創傷及其時代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回顧當代社會變遷,十九世紀是「進步的論述」,也是所謂現代性的年代。及至二十世紀中葉,我們見證進步理念的衰微,伴隨而來的是「危機的論述」。進步相對地帶來風險,人類企圖用先進科技掌握風險,結果卻使得風險更難以掌握,甚至解決風險的工具本身也成為風險。風險化的危機現象,成為一種需積極回應的責任。而從二十世紀尾端開始,我們經驗到所謂「創傷的論述」。創傷語彙不再設限於醫療院所,無論是戰爭、天災或者人我信任的瓦解,均穿透至日常生活裡。如今,似乎已然來到「療癒的論述」時期。我們以為只要能夠指認診斷創傷,就能廉價地建構出療癒復原的策略。鞏固創傷與復原的線性邏輯,認為透過「統計決定論」,進行人體實驗和心理檢查,就可以將所謂的「病理」矯治為「正常」。受創要求康復的訴求,成為療癒論述的基礎。 如此的進程,並非顯示創傷無所不在,透過統計診斷手冊指南就可以加以掌握;亦非顯示創傷與療癒間,不具備必然的對應邏輯關係。於此,要更進一步指出的是,創傷日常化的熟悉,往往使我們誤以為人類已然足以理解與掌握創傷現象,因而錯過了回應創傷謎面的複雜性與困難度。這是迂迴漫長的過程,理解沒有停歇的時刻,如同復原的腳步沒有統一的時程週期。創傷留下的難題,往往是「創傷究竟是意味著一種和死亡的遭逢,還是一種苦難後遺存的連結經驗」的糾葛。創傷的流離失所性質,呈現了一種待思,卻未思的處境。 置身如此仍舊待思的創傷處境,投入創傷研究領域的先驅重鎮范德寇醫師所著作的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文書名翻譯為《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譯版的推出,提供了一個深度性、廣面性、系統性和多樣性的創傷思索成果。這本書在國外出版,迴響深遠,也引發相當程度的討論與評論。中譯版的發行,不但讓我們跟上研究思潮與成果分享,也讓我們參與創傷研究的新議題,這是深具全球處境下的在地意義。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是探究創傷病理與治療脈絡的前瞻性、實徵性和文化性議題的重要著作。這本書與其說是嘗試統合大腦科學、心智和身體互動關係的創傷療癒之書,不如說是更清楚顯示創傷的複雜性,因而需要更多元的研究與路徑,加以探究並回饋到臨床實踐。作者透過當代腦科學技術、神經科學論述、依附理論、身體覺察等層面,顯示創傷包含一種「悲劇性轉化」現象,意味著個體不幸歷經強烈苦痛或大規模衝突或嚴重創傷後,經由覺察、行動或主動修補的方式,產生一種巨大改變的歷程。如此的巨大改變,具有科學實徵性成果,因此可以成為重新建構自我的契機。 過往對於創傷研究的探討,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領域。第一類是創傷與病理學。它包含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早期的歇斯底里研究與後來的創傷神經症研究,以及一九八○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所訂立出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官方判定標準之後的相關研究。這一類理論強調醫療的實踐,著重個體病徵的診斷和治療。第二類是創傷與見證。創傷超出了病理學範疇,為我們揭示出歷史的真理,以及社會文化中的敘事、正義、記憶、哀悼等相關問題。如此取向顯示過去的遭遇,實際上可以被現在的實踐和情境所改變,這就涉及複雜的記憶政治倫理學,不是心理病理上的解釋層次。第三類是創傷與主體理論。這類的理論試圖為「創傷」之概念恢復名譽。如以越戰為例,這場戰役是國家社會的集體罪惡,但卻透過PTSD的診斷,試圖藉由個人的醫療化經驗取消公共罪疚。如此將集體的義務轉移為個人受苦經驗的敘說,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結果。 由此簡史脈絡來看,創傷,無論是何種類型或事件,均指向這是不尋常的心理傷口,等待敘說一則一則草擬性的、未完成時態的、充滿裂痕的故事。創傷,不是一種症狀符號的對應,並非僅僅帶有一種毀滅性的效果,同時也是一道生存的謎題。唯有將創傷視為一種介於毀滅與存活之間的弔詭,我們才有能力去指認創傷經驗裡,尚未被理解的那一部分。一些存活者的見證記憶與經驗敘說,深刻地詮釋心理創傷撞擊人類世界的弔詭性。 然而,如此的經驗敘說和存活狀態,以及其與復原的關係,以過往的研究,通常難以顯示系統化的實徵證據。本書共分成「重新發現創傷」、「受創者的大腦」、「兒童的心靈」、「創傷的印痕」和「復原幽徑」五大部分,以二十章的論述與研究,一一顯示實徵性的成果。作者透過腦科學、神經回饋、劇場和人際敘事等研究方式,並輔以當代的技術,展現新成果。透過本書的案例與故事,顯示不同受災程度的受創者,發現災難意義建構的歷程,呈現個別性的意義。然而,就整體結構而言,無論受創程度是深是淺,一旦能將受創事件意義化,並彈性化調整、建構意義化的多重元素,對於個體的生活適應,均深具心理成長的意涵。如同作者在本書提到,「創傷不斷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如此具意義呼應和實徵證據的書籍,具體說明受創改變的歷程與機制,而非僅是敘事層次的論述而已。 當然,本書「以身為度」的思考,以身體進行創傷的新思考,更是重要論點。作者指出「創傷的過程所銘刻下來的情緒和身體感覺,並不是以記憶的形式被感受,而是變成當前破壞性的身體反應。」作者的論點並非顯示受創記憶不重要,而是深刻地以身體感受領域說明,身體受創所承載的反應感受,會進而影響大腦激發和心智歷程,凸顯大腦、心智和身體在受創療癒中的互聯關係。事實上,就演化的機制而言,身體是可以記得受苦,而恐懼的命名就是這種受苦記憶的具現。恐懼,如同苦痛,是人類演化歷程的禮物,使得有機體可以預期危險、免於毀滅;而沒有能力去感受、記得苦痛,是一種無知的危險,可能導致「後創傷」(post-traumatic)經驗的呈現。如此,更容易使身體暴露在高風險環境,破壞性的身體反應也構成受創的惡性循環。人類處於各種災難變形的時代,面對各式警訊陰影的預期危機心理效應,受創者可能置身多重性的「後創傷」經驗裡,而身體反應的重組,更是重要機制。作者論證透過拼湊碎片以自我領導、填補空洞以創造結構、以神經回饋重設大腦迴路,逐漸安住身體,可以找到符合生活節奏和生存劇場的環境,發現屬於自己的聲音。本書作者的論點,使我們不但知道如何治療創傷,也逐漸知道如何預防,是重要貢獻。 然而,本書作者雖以科學證據與當代技術的成果顯示貢獻,但作者過往的論點也提醒我們,受創者處理創傷的經驗是高度個人性的,科學的、客觀的架構只是接近人類苦痛的一種方法。在科學所無法領略的空白地帶,是人類遭逢創傷苦痛的天性,例如在創傷中指認咎責的需要,甚至報復的衝動、信念的角色,以及個人或集體的命定感等創痛撞擊,這是人性議題的疆界。創傷本身是多重構面的,創傷可能導致個體悲慘的不幸,使人全然放棄希望;也可能使個體以犧牲自我重建的能力為代價,產生向生活報復、討公道的衝動;有些則將創傷昇華,形構為藝術的轉化與社會行為的無上行動。仔細閱讀本書,作者在字裡行間,同樣展現如此的人文關懷。 因此,本書的人文思維與科學證據的對焦,當足以促使創傷治療的前景更前邁進,也回應了DSM-5將創傷相關疾患診斷類別從「焦慮性疾患」類別中獨立出來的意圖,期待從病理分類到治療方法,可以構成對應的治療策略。本書透過新興的學科進展,展現「神經科學研究腦部如何支持心智歷程」、「發展心理病理學研究負面經驗如何影響心靈和腦部發展」,以及「人際神經生物學研究我們的舉動如何影響身邊人的情緒、生理和思維模式」的知識運用成就,進而提出多樣性的復原途徑,如藥物、談話、正念覺察、瑜伽、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劇場、神經回饋等方法。如此的治療法,並非建立通則,而是針對不同的個體,找到適合的對應策略。作者認為,「身體會保有往日的記憶,而創傷若是儲存在心碎和反胃的感覺中,我們的首要工作,是幫助受創者從或戰或逃的狀態中撤離,重新整理他們對危險的知覺,並管理他們的人際關係。」本書的中譯本出版,不僅可提升專業臨床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更新與實踐方式落實;對於社會大眾的自我重構與預防受創,以及對於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協助為受創兒童與少年生命提供劇場平台,使其得以建立自己的發展腳本與演出舞台,以使生命希望伴行成長,同樣深具重要價值。 回到當代臺灣,如何看待此書?就轉型正義的角度而言,本書不該只是成為創傷叢書的一環商品而已。如同「創傷檔案夾」的概念,透過創傷的歸類,將創傷賦予專業語言描述的過程,例如從法律、醫學、精神醫療、人權、女性主義、心理學等範疇,將受創者的創傷敘說成為一種檔案商品,忽略背後的複雜心理經驗。於是,我們往往透過影像、照片、醫療記錄、商品宣傳或其他媒介,接觸、理解甚至確認受創者的創傷身世,受苦成為媒介的消費形態。影像政治的虛擬性,不但宣告「異質社會」的「終結」,似乎也暗含著受創經驗「樣版心理」的「誕生」。 臺灣社會向前行,對於創傷文化,需要更多元細膩的論辯反思。在所有受創存活者作證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只是資訊、事實的建立,而是經歷過證詞、提出證詞的經驗。如此經驗的見證,需以實徵基礎、哲學反思、生命倫理等多層次,予以重新銘寫。本書的中譯出版,適得其時,拒絕廉價的消費型態販售創傷,使我們得以深入心腦身體與人際間之關連,進而深刻生產出閱讀、認識創傷及其時代的新意義。

查看详情

中國民族主義領導人蔣介石二十年來每天都在日記中寫下同樣的苦澀信息:“報恥辱”。 除了這個精闢的提醒之外,他還會每天添加一條關於中國如何“洗刷”外國列強強加給它的屈辱的建議。 汪錚的書名 "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指的是中文短語 “勿忘国耻”,該詞首次使用於 1915年1月18日譴責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條款。從那時起,“國恥” 一詞被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程度地運用在中國的公共話語中。 正如 William Callahan 對此主題的精彩研究所揭示的那樣,中國國民黨(GMD)政府於 1928 年出版了包含不少於 26 個 “國恥日 National Humiliation Days” 的日曆,甚至在 1927 年以後將其中一個 “國恥日” 定為公眾假期。如今,“勿忘国耻” 這個詞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出現在中國的學校教科書中,並被用作中國反美、反日示威的口號。然而,汪錚的書並不是對中國人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所遭受的國恥進行歷史研究,而是試圖解釋 “國恥 national humiliation” 神話如何成為中國的 “選擇的創傷 chosen trauma”。過去二十多年裏,中国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多數重大交易中的官方行為都受到了影響。這種嘗試祗取得了部分成功,首先是受到了未經證實的概括以及對中國共產黨(CCP)領導和政策的道歉式慶祝的影響。 汪錚提請人們注意,人們普遍對集體記憶和歷史政治在現代中國分析中所發揮的作用缺乏興趣。對他來說,“歷史記憶是理解中國政治和對外關係的關鍵”( p 7 )。 作為對中國現代歷史意識的主要影響者,汪錚認為所謂的 “百年屈辱”。在此,他和中共指的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包括中國(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 1894/95 )中戰敗、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 年,滿清政府)、《巴黎和約》(1919 年)的條款(儘管汪錚聲稱另有說法)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團從未簽署,以及日本從 1931 年起入侵中國(中華民國政府) 。當中共在鄧小平的現代化政策、東歐共產主義集團的崩潰以及 1989 年天安門大屠殺之後面臨合法性危機時,中共於 1991 年發起了愛國主義教育運動,試圖填補意識形態空白。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世紀恥辱 century of humiliation” 成為這場運動的修辭基石。汪錚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是這場 “愛國轉向 patriotic turn” 的推動者,最初只針對年輕人和學生,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的動員。事實上,“中共為這場運動啟動了整個宣傳機器”( p 112 )。結果,中共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民族主義青年儲備庫,他們具有排外的歷史意識,中共可以很容易地激活這些青年來服務自己的需要。汪錚對持續的羞辱以及官方和民眾的反應進行了案例研究 ,包括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台海危機(1995-96)、1999 年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駐 Belgrade 大使館、 以及 2001 年的中美戰機相撞事件。這些新的對中國的 “羞辱 humiliations” 證實了過去官方的 “受害者敘事 victim narrative”,這種敘事在 1990 年代取代了之前頌揚共產主義、階級鬥爭的 “勝利者敘事 victor narrative” ,以及毛澤東的成功,而忽略了他的失敗。“國恥教育 Education on national humiliation” 通過官方講話、報紙社論、電視劇、學校教育以及全國一萬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碑林 a forest of monuments”)來推動。 它的目的是保持歷史誹謗的記憶,以激發對中國正在 “復興 rejuvenation” 的自豪感,並教導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p 104 )。 這一主題的豐富資料為深入、透徹地研究中國歷史政治提供了潛力。 汪錚是中國西南部昆明人,曾任北京一家智庫副主任,他撰寫了關於這一重要主題的第一本專著。然而,汪錚的分析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過去、歷史記憶、精英神話和身份之間的關係從未被闡明。汪錚並沒有明確區分過去與歷史和記憶,也沒有討論指定身份和選擇身份之間的區別。他對民族主義的處理也依賴於一種簡單化的模型,該模型按照地理和文化界限區分民族主義:“前瞻性和普遍性 forward-looking and universalistic” 的美國民族主義與 “落後性和特殊性 backward-looking and particularistic” 的中國民族主義( p 25 )。不幸的是,本書的讀者永遠面臨著文化本質主義(中國的 “深層文化 deep culture”,p 11 )和簡單化的刻板印象:“西方許多人傾向於……”、“西方”、“西方人”、“ “中國人”、“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許多中國人熱情地相信……”、“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等等。使用這種刻板詞彙更糟糕的是,這些一般性主張都沒有任何統計或其他證據 。“美國人的歷史感使得美國人普遍對其他人的歷史不滿不敏感”( p 25 )這樣是否是過於刻板的概括?此外,汪錚從來沒有定義他的關鍵詞彙:他所說的 “中國” 和 “中國人” 是甚麼意思?難道他的意思是指,中国大陸、香港、台灣人民和東南亞、歐洲、美洲的華人社區的歷史記憶沒有顯著差異嗎?而這又是誰的 “中國” 呢?汪錚常常無法區分政治領導、自上而下的言論和一方面是官方宣傳,另一方面是數億人嚴峻的社會經濟現實,他們可能更關心安全的勞動力和食品、清潔的水和空氣,而不是 “百年的恥辱”。 汪錚在 2008 年不加批判地慶祝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委婉地將舉辦這次活動比作一場 “家庭婚禮 family wedding”( p 156 ),並讚揚 “世界領先的 51 枚金牌,…… 精彩的開幕式,以及昂貴的體育設施建設”( pp 153-154 ),但沒有提及 2008年毀滅性的四川地震。汪錚暗示,鑑於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中國人更喜歡強大的政府而不是言論自由,然後讚揚 “政府對四川地震的迅速有效的反應”( p 157 )。 他完全忽視了中國的許多 “天災” 都有很強的人為因素。這不僅是歷史上的情況,當時毛澤東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數百萬人餓死,而且 2008 年四川地震也是如此。後者很可能是由附近一座大型水力發電大壩造成的,而造成高死亡人數的原因是許多建築物採用臭名昭著的 “豆腐渣” 式建造方式,這些建築物通過賄賂而不是安全檢查獲得施工許可。但汪錚堅稱,“通過其人道主義行動,中共拉近了人民與政府的距離”( p 158 )。此時,不禁懷疑自己讀的是一本美國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還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宣傳小冊子。認為汪錚所推崇的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的效率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源於強制和壓制、可能證明同樣甚至更高效和有效的替代觀點和方法,這樣的假設是否太牽強? 汪錚還讚揚媒體對地震的報導,聲稱 “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公開報導了事件”( p 161) ,但他忽視了大規模和持續的審查制度帶來的不便。甚至在悲劇發生五週年之際,中宣部還發出了要求 “[正面報導](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2013/05/ministry-of-truth-anniversary-of-sichuan-quake/)” 的審查要求。如果中共像汪錚建議的那樣巧妙地處理了一切,這樣的要求還有必要嗎? 汪錚的偏見分析的一個症狀是那些批評國家和黨的領導並對中國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出不同看法的中國人,比如藝術家艾未未、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曉波、盲人活動人士陳光誠、作家廖亦武,在這項研究中一次也沒有提及。 公平地說,本書的最後一章 (Memory, Nationalism, and China’s Rise) 討論了網絡空間中的民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對前幾章的部分糾正。汪錚最終承認,“國家歷史的主要敘述仍然基於官方聲明,而不是公眾共識”,而且黨的領導人 “總是避免討論黨造成的巨大失敗和災難”( p 242 )。然而,這些讓步並沒有改變本書總體上的歉意基調。儘管存在很多問題,但若仍然對 “中國崛起 rise of China”、中國歷史政治或中國民族主義感興趣的也許也值得一看。也許讀汪錚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學術性,而在於它作為一份證明:愛國主義教育和自上而下的歷史政治所產生的中國民族主義即使在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也能取得多麼成功,那此書還是很有意義的。

查看详情

《中國歷代戰爭史》由蔣介石1955年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錢穆、王雲五、陶希聖等史學大家傾力襄助,一部空前權威的中國古代戰爭通史,兩岸軍方分發軍中將校閱讀的第一讀本,16年編纂,5年修訂,18巨冊,500萬言,800幅地圖,中國現代史上頂尖軍事專家和史學名家的集大成之作!軍方專家,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家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複璁、陳致平等名家悉數效力。囊括全臺灣史家、軍事一流專家。陣容之強,盛況空前。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歷史4600年當中500余會戰全景。歷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雲。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回眸與全面檢討。一部溝通歷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於1972年上市。後來,臺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複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裡、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對每一朝代,先是綜合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合評論。 《中國歷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合,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出現能出其右的戰史著作。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成書,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複疑惑。,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只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從上古到春秋時代,涵蓋了從中國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向戌弭兵時期的戰爭史內容。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2冊)從春秋時代到秦代,涵蓋了從春秋時代後期到秦末農民起義中的钜鹿之戰為止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春秋時代的晉楚、吳楚爭霸,秦國經商鞅改革後的崛起及其併吞六國的歷場戰爭,秦朝與北方和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以及秦末農民起義的歷次主要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從楚漢戰爭到東漢時代,涵蓋了從楚漢戰爭到東漢一朝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楚漢戰爭,西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對西南夷和西域的開拓,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和東漢的建國戰爭,以及東漢對匈奴的戰爭等內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內容涵蓋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間的主要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蜀吳猇亭之戰(亦稱夷陵之戰)等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盡在其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內容涵蓋司馬炎建晉到東晉帝室式微劉裕登上政治舞臺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包括了晉來吳之戰、八王之亂後西晉在北方匈奴的衝擊下滅亡,東晉建國,北方割據政權間的戰爭及它們和東晉間的戰爭如淝水之戰,也包括東晉的各次內亂而引起的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內容涵蓋劉裕代晉建立劉宋(同時期的北方政權北魏則在拓跋燾的統治下日漸強大)到北周統一中原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內容涵蓋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亂,李密為王世充所敗走入關 (618年)四十年間的主要戰爭,隋開國——討尉遲迥之戰、北征突厥之戰、滅陳之戰、徵高麗之戰及隋末亂中李密起兵之洛陽爭奪戰等一系列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皆收錄其中。重點講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歷次戰爭,故針對性較強,對研究隋代之全貌頗有助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涵蓋了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羣雄之戰、平定南方羣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後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講述唐朝中後期之戰爭,具體包括:唐玄宗徵奚、契丹、突厥等之戰,安史叛亂之戰,唐代宗、德宗、憲宗討藩鎮各戰役,以及唐末寇亂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起自唐末戰亂、後梁朱溫開國,終於後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史稱“五代十國”一段時期之主要戰爭。包括後唐開國、平蜀,契丹滅唐興晉、滅晉,後漢開國,郭威代漢,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等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之間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與11冊同為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之戰爭歷史,時間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戰爭包括:北宋平定內亂各戰役、金滅北宋之戰以及金侵南宋之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涵蓋蒙古興起至元武宗繼位一段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滅克烈部、乃蠻部,滅夏、金諸次戰爭,蒙古西征、蒙宋之戰,以及元初靖亂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起自朱元璋開國,終於李自成覆滅。具體戰爭包括:明太祖開國、北伐、遠征漠北諸戰役、燕王篡奪帝位之戰、明成祖北征塞外諸戰役、土木之變戰役、及明終後期平定內亂、攘除外夷個戰役,明室抗日各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講述起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終於鄭成功收復台灣,即明末清初一段時期的戰爭。重點戰役有:薩爾滸之戰、後金五次迂道入關之戰、南明帝抗清各戰役、鄭成功進攻南京及收復台灣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講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肅回亂一段時期之戰事。具體戰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內外蒙古、準葛爾、回疆、撚黨之戰,及後來平定新疆、西藏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講述清朝後期外徵及被列強侵略之諸戰役。具體包括:清徵緬甸、安南之戰,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京之戰、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戰。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講述太平天國從興起到失敗全般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金田起義、奠都金陵諸戰役,內亂及天京解圍諸戰役,安慶爭奪戰,及太平天國最終覆亡諸戰役。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书名】南海泡沫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作者】托马斯·利文森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金融 #政治 #历史 #2023新书 【简介】本书以发生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著名三大金融泡沫之一的“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为切入点,通过讲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透视欧洲近代第一个真正的、稳定的现代金融和货币体系如何在南海公司的废墟中诞生。正是凭借这一先进的金融体系,英国这个偏居一隅的岛国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称霸世界,而当英国将头号强国的位置让位于新兴国家之后,这一体系仍在发挥自己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政府为何负债累累?是什么让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发疯似的”奔向投机的怀抱?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泡沫化的“全民盛宴”?现代金融体系又是如何在破裂的泡沫中建立的?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0?comment=110665)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 标签:****#节气****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不去讨好任何人 【作者】滑洋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心理学 #人格 #自我提升 #2023新书 【简介】本书针对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具体讲解了8 个方面:拒绝别人就心慌、无条件地附和别人、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主动为别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以及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书为大家分析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本书适合那些为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感到困扰与痛苦的人,希望在读完本书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对自己更好一些,活得更自在、更潇洒。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2?comment=111592)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中国通史 【作者】傅乐成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历史 #中国 #文化 #政治 【简介】本套书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3?comment=112077)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医生,你在想什么 【作者】王兴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医学 #科普 #健康 #2023新书 【简介】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很多人在第一次去医院时会迷路,不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不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不懂医生的诊断,因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本书则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从老百姓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让看病变得简单。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4?comment=112611)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作者】郑非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政治 #历史 #强权 #经济 【简介】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本书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5?comment=113005)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