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地之间(解读) 【作者】陶然 【格式】#mp3 #pdf 【分类】#政治学 #经济学 #2023新书 【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本书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 拓展:[电子书](https://t.me/sharing_books4u/48326) 📻 音频:[点击收听](https://t.me/sharebooks4you/4289?comment=194498) 🏷 标签:#每天听本书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书名】人地之间(解读) 【作者】陶然 【格式】#mp3 #pdf 【分类】#政治学 #经济学 #2023新书 【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本书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 拓展:[电子书](https://t.me/sharing_books4u/48326) 📻 音频:[点击收听](https://t.me/sharebooks4you/4289?comment=194498) 🏷 标签:#每天听本书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我們與世界的這種矛盾的愛恨關係反映在我們對我們所認為的「敵人」的態度的波動性和模糊性上。如果敵人真的是撒旦,我們就很難指望他或她或它是昨天或明天的盟友。 然而,這正是我們在審視全球聯盟的萬花筒時所看到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延伸到我們對這次或那次世界大戰的願景。 創造核武的物理學家的猶豫不決造就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預言物理學家 Leo Szilard 首先試圖動員物理學家反對為核武做出貢獻,然後當納粹似乎有可能獲勝時,他帶頭呼籲:製造這樣的武器?Albert Einstein,終生的和平主義者,跟隨 Leo Szilard 的腳步,幫助說服 Franklin D. Roosevelt 總統啟動曼哈頓計畫 Manhattan Project;J. Robert Oppenheimer 是該項目的負責人,當他在 Los Alamos 看到第一朵蘑菇雲時,他說:“我們已經知道了罪惡。” 儘管存在懷疑和動搖,但變化的方向始終不變:對自然有更大的統治力,從而有更大的破壞自然的能力。這種流行病的升級源自於社會的系統組織,演變為相互競爭的利益── 相互競爭的國家、相互競爭的公司和其他機構。在軍事領域,升級是建立在高度複雜的知識基礎上的:我們根據我們自己正在做甚麼或希望做甚麼的知識來預測潛在敵人將做甚麼。然後,我們對這個假定威脅的反應就是更好地對抗敵人,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發制人、報仇並取得勝利。同時,敵人的想像力也以非常相似的方式發揮作用。因此,升級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的產物。因此,我們面臨的危險既是我們自己建構的,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Hans Bethe](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05/mar/08/guardianobituaries.nuclear) 的傳記中可以找到一個小插曲,它說明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個人頭腦中這種解釋過程的表達 ( “The Road from Los Alamos: Collected Essays of Collected Essays of Hans A. Bethe,1991” )。 一段時間以來,Bethe 一直反對建造氫彈,也抵制 Edward Teller 招募他參與該計畫的努力。他用一些證據來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有一天,Teller 告訴他決定性的新發現。 Bethe 說:「…有了這個新想法,我確信這件事可以做到,而且既然可以做到,我們就不得不擔心俄羅斯人也可以而且會這樣做」。 公式:要了解他們會做甚麼,請照鏡子。 一段時間後,Bethe 悲傷地說,如果我們沒有製造氫彈,也許俄羅斯人就不會這麼做。 Hans Bethe 的一篇題為 "[__Chop Down the Nuclear Arsensals](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963402.1989.11459647)__" 的文章中説道: 一個國家的態度和特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 或者用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acker 最近出版的書的書名來說 ── Bewußtseinswandel 意識的改變 ── 是可能的:我們已經在德國從納粹帝國向聯邦共和國的轉變中看到了這一點。今天,這種情況正在蘇聯發生,幸運的是沒有發生戰爭。 但西方必須經歷自己的 '意識的改變',並認識到蘇聯政府已經改變,不再是一個「邪惡的帝國」。我們可以在聯合企業中追求並穩定這種相互的、基本的態度轉變 ── 環境問題,特別是二氧化碳和臭氧的控制應該是首要任務 ── 以及在局部衝突中不過度武裝對方的協議。 如果「避免戰爭和生態災難」確實比蘇聯的階級鬥爭更重要,那麼和平共處是可能的。 人們無需完全認同 Hans Bethe 的變幻莫測的歷史感,就能在這個故事中認識到指揮此類武器開發相當恰當地產生的基本而普遍的自我懷疑。還有一個更積極的方面:能夠在敵人中看到可能的朋友。 現在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面臨的任務。 這肯定不是沉溺於對敵人的恐懼中,無論我們將其解釋為敵國、戰爭販子、戰爭本身或行星毀滅。恐懼可能是一種減弱的情緒,留下的不只是一絲羞恥感。可以肯定的是,正如本書中其他作者所強調的那樣,核恐懼是建構出來的。同時,客觀情況是否令人恐懼?敵人真的擁有殺傷力超群的核武嗎?核冬天的威脅和其他環境災難的可能性確實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成為我們棲息地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接受我們的恐懼,同時與它們作鬥爭呢? 正如我們建構了敵人的概念並參與使其成為現實一樣,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來改變我們的形象並改變它們所耦合的現實。在這項工作中,人文科學可以發揮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批評[撒旦主義 Satanism](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atanism) 及其對立面「聖潔 Sanctimony」的語言。每當我們感到自己變得自以為是時,如果我們是美國人,我們可能會低聲嘀咕 “噢 !,廣島,長崎”,或者其他適當的懺悔,表明國家共謀造成了目前的事態。 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要沉迷於製造罪惡感,而是提醒自己,就像我們是人類一樣,他們也是人類。 其次,我們需要採用人類共同的語言。 沒有 “我們” 和 “他們”,祗有一方面 ── 人性。 第三,既然有真正的危險,我們就應該仔細辨識危險,以便有針對性地應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最大的敵人也許是享樂主義、自私和被動性。在嚴重危機時期,這些因素是緊密相連的。並非每個人都是偉大的夢想家,但人類展望未來的能力足夠強大和廣泛 ,以至於幾乎每個人都能認識到我們危機的嚴重程度。那我們為甚麼不為此做點甚麼呢 ?因為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對許多人來說,因此陷入被動,追求自身利益和個人快樂成為基本的方向。對其他人來說,一種有限的、個人主義的利他主義變得非常重要:幫助他人,但不是以旨在產生根本改變的方式。 心理學家透過關注個人主義動機來促成這種情況。如今,這種關注因對有限形式的利他主義的一些興趣而有所緩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方法,為激發這本書的世界關注提供更多的心理空間。( 參閱 'Creativity and Human Survival' in “Creative People at Work: Twelve Cognitive Case Studies,1989,p 278 ” )。 工作動機的心理學理論有兩大流派,兩者都得到了廣泛而多樣的支持。一方面,以工作為導向的方法體現在 [Thorstein Veblen](http://la.utexas.edu/users/hcleaver/368/368vebleninstinct.html) 的「工藝本能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概念中 (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2006 ” ),以及後來 Kurt Lewin 對任務導向行為的強調,或者源於全神貫注於任務本身的內在動機 (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2008” )。另一方面,存在著自我或以自我為導向的方法 ── 反映在 Bentham 的功利主義和 Freud 的各種派生物中:一個人工作是為了金錢利益,為了自我擴張,還是為了防禦?工作的性質並不影響做這件事的慾望。簡單地說,將把動機的這兩個面向稱為任務導向和自我導向。 根據目前的情況,還需要加上第三個主要考慮因素 ── 面向世界:承擔一些任務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需要做。我們可以放下全神貫注的工作,那些佔據我們的工作嗎? 我們可以拋開認可和金錢獎勵的奉承,去做一些世界需要做的事情。 這樣的決定很可能會引發個人衝突。Charles Osgood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自傳( G. Lindzey (Ed.),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autobiography,Vol. 7”, pp 335-393,1980 )中提到了這一點。早在 1958 年,在 Jerome Frank 的影響下,他就開始發展自己的 [GRIT 概念](https://www.betterup.com/blog/to-be-great-grit-isnt-all-that-matters),即透過採取有限的單方面削減軍備步驟,希望對方做出回報,逐步緩解國際緊張局勢的建議。Osgood 的思路在古巴飛彈危機時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後來,Charles Osgood 在描述他自己的項目時寫道: 有人可能會認為,隨著我對人類在核子時代生存的估計機率的下降,…我對寫作《人類 2000》的強烈渴望應該會增強。 但事實恰恰相反。 隨著人類生存前景的黯淡,我越發感到有動力 ── 就像藝術家準備「畫出他的最後一幅畫」 ── 寫下我最後的科學貢獻《走向抽象表現語法》,無論是否有人會閱讀它。 就好像我也受制於一種自私的利己主義,在壓力下,這種利己主義優先於利他主義。 (第 387 頁) Charles Osgood 對自己有點嚴厲。鑑於他的傑出地位和先前的記錄,無論他如何解決他所描繪的內心衝突,他對認可的自我需求都會得到滿足。將他的處境描述為任務導向和世界導向之間的衝突似乎更合理。 最後,這個三維動機系統 ── 任務、自我和世界取向 ── 提供了我們描述我們自己、我們的朋友和我們的敵人所需的更寬敞的框架。沒有必要在這些方向之間做出艱難而快速的選擇,我們描述的每個人都有一些方向。我們需要一個計劃來認識他人的人性,並在照鏡子時看到我們自己的人性。我們的歷史任務不是壓制其中任何一個,而是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即改變我們自己的形象並改變我們解讀他人形象的方式。 FOREWORD Can a Baby Be an Enemy?

查看详情

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 “Intermission” 中,Messick 停下來思考了書名中 “script ”一詞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對正式文本的製作,也是對當地文本的隱喻,也是對如寫在紙上法律的履行一樣。 第七章 (Judgments) 結合了基於五項判決的伊斯蘭教法法院的日常業務和 “文本動態 textual dynamics”分析,以及對 Imam Yaḥya 於1937 年發布的官方法院 “指令 Instructions” 的交叉解讀。下一章 (Minutes) 是對法庭記錄的文體構成的仔細閱讀,而第九章 (Moral Stipulations) 則探討了法庭禮儀和道德規定(shurūṭ),以正確保存會議記錄和合同模型。本章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是 Zaydī 法官如何處理偽造問題,無論是在作假證人的表現還是偽造記錄方面。最後一章 “Contracts” 部分基於 shurūṭ 文獻(即 19 世紀也門學者 al-Iryānī 的合同公式集)和手寫文書樣本。它特別關注婚姻、租賃和銷售合同,在最後一個例子中,還關注在也門稱為 baṣīra 的土地交易中普遍存在的房地產銷售合同。在此,Messick 再次在 “圖書館” 和 “檔案館” 之間導航,通過欣賞法律交易的 “紙質語言” 中表達的規則與實踐之間的距離。 "Shari'a Scripts: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是一部以二十世紀初也門為中心的歷史人類學著作,對處於伊斯蘭經驗中心的受人尊敬的法律和道德傳統的文本架構進行了案例研究。 在那裡,雖然殖民政權、Ottoman 帝國晚期改革者和早期民族主義者對伊斯蘭教法的法律地位做出了決定性的改變,大大縮小了其相關範圍,但植根於也門高原千年的Zaydī 法學派仍然佔據主導地位。Brinkley Messick 利用也門歷史上豐富多彩的著作,對伊斯蘭教法作為一種本地化的、鮮活的現象提供了獨特而全面的看法。"Sharīʿa Scripts" 閱讀廣泛的資料來源,尋找關於伊斯蘭文本關係的新的歷史人類學視角。Messick 將伊斯蘭教法分析為當地的文本體系,區分了理論或教義的司法文本(或 “圖書館” )以及由伊斯蘭教法法院和公證作家製作的文本(稱為 “檔案” )。他注重文本形式,仔細研究了宗教學校教學的代表性書籍; muftis 和 imams 的正式發表意見; 法院判決的結構; 以及合同的起草。Messick 對文本的精讀輔以基於廣泛實地研究的回顧性民族志和口述歷史。 此外,該書通過直面人類學長期以來對觀察和口語的依賴,在方法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Sharīʿa Scripts" 提出了對伊斯蘭法律史的新理解,是對人類學家作為讀者所提供的解釋範圍和歷史見解的開創性檢驗。 "Shari'a Scripts" 也是法學推理的民族志傑作。 通過對互文編織的細緻描述,Messick 強調了前現代裁決的一個主要特徵:正如在十九世紀前的英國普通法或任何自然法體系中一樣,法學家的角色不是被視為規則的創造者,而是規則的製定者。 主要通過類比演繹來發現。 這並不意味著法律保持不變。 相反,在其他法律教科書中,大量的法律建議(fatwa,pl. fatawa)構成了解釋性立法的典範。 在這裡,Messick 再次致力於充實圖書館和檔案館互動的機制; 換句話說,他憑經驗記錄了單一事實和法律原則是如何共同產生的。 為此,他採用了 Wael Hallaq 的 “剝離 stripping” 技術,增加了剝離的 “兩個時刻 two moments” 之間的區別:第一個發生在提出問題時;第二個發生在提出問題時;第二個發生在提出問題時。 第二個發生在製定建議時,其中涉及從獨立意見到書籍條目的類型轉變。Messick 還確定了兩個額外的層次,一個與提供建議有關,另一個與裁決有關。 前者側重於規則和學說的產生,而後者則側重於事實和尋找適用的規則。 最重要的是證明 “在成文法的活躍傳統中,圖書館和檔案館都不是孤立的”。 這些必然“共謀 complicit”的文本大類之間的對話是當地 sharīʻa 伊斯蘭教法歷史的基礎,它們的話語勞動分工為特定的文本構成提供了凝聚力”(p 217 )。 "Shari'a Scripts" 也可以被視為法律行為學手冊。Messick 結合對也門法律文本的調查和對其法律背景的人類學理解,表明可以進行法律實踐的民族志以及如何進行:它需要“向概念化和了解的模型構建者學習的意願和訓練有素的能力” ( p 343 。文本的構成方式可以被探索和詳細說明,只要充分注意以下事實:所有這些文本都參與法律訴訟,都是為特定的法律目的而編寫的,因此必須被解讀為程序:“為了 研究檔案文本的生命需要超越其過時的時間點進行思考,不僅要思考寫作的過程,還要思考文本的過去和未來”( p 220 )。文本本身值得研究,而不是為了研究 任何獨立的解釋學遊戲,但因為它們是社會實踐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和積極的推動者,所以在我們的案例中 sharīʻa 實踐。在這方面,人們只能遺憾的是,儘管 Messick 經常與革命後也門的法律進行比較,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不要與當代 sharīʻa 專家群體進行更深入的對話,他們開發了這種分析的工具,並取得了可以與他的結果相比較的有趣結果。

查看详情

書名 "Humiliation: And Other Essays on Honor, Social Discomfort, and Violence" 提供了Miller 分析的關鍵。在現代英語中,“羞辱” 一詞可以指一種感覺( “我不感到羞恥,我感到羞辱” )或一種行為( “他騷擾我,所以我決定羞辱他” )。Miller 認為,如果不首先認識到羞辱與一種社會事件有關,就無法理解這兩種用法:一個人與某些外表的關係,這些外表是他的社會身份的關鍵,或者他試圖使這些外表成為他社會身份的關鍵。 他的社會身份,以及那些在其他人眼中的外表的突然崩潰或萎縮,從社會角度來看,這些外表的接受是他們完成工作所必需的。 羞辱尤其與被認為適合某些排名或有價值的社會身份的外表有關。作為一名法學教授,一個人在那些不具備這種地位的人中以某種方式表現自己,比如他的學生;作為一名著名的法學教授,與其他不那麼出名的教授相比,他的表現方式會略有不同;作為一名法學院院長,人們的態度仍然不同;等等。這裏的外表可以指任何事物,從著裝、舉止、詞彙到問候方式、熟悉程度以及對談話開始、繼續和結束的慣例的遵守。當這種自我呈現的某些方面出現失誤,或者當自我的某些真實方面被揭露時,與所呈現的身份不一致或緊張時,就會發生羞辱。 當一個人未能保持與他實際上所擔任的職位或角色相稱的外表時,他可能會受到羞辱。 然而,Miller 的大部分討論不僅涉及外表的下滑,還涉及自負的削弱。 他說,“羞辱是試圖實現我們無權做到的事情的結果”( p 145 )。 在學術會議上表現得像一位著名學者的教授可能會因為其他人未能向他打招呼或認出他而感到羞辱( pp 149-51 )。或者 ,當一群年輕女性在他的道路與她們相遇時大笑時,一個自認為具有性吸引力的人可能會感到羞辱( p 139 )。 這種羞辱簡直就是喜劇的內容。 我們樂於看穿虛榮或自負,樂於從安全的距離想像冒名頂替者近乎絕望的掙扎方式。為了保持他所塑造的外表,當他的偽裝在明顯的洩氣時刻崩潰時,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化為泡影。當然,歡笑也是羞辱體驗的一部分,因為現在被羞辱的人不僅不是他所假裝的那個人(著名學者或唐璜),也不僅僅是他所扮演的那個人。 假裝不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學者,或者一個在性方面不起眼的人),而是一個冒名頂替者,一個偽裝者,一個嘲笑的對象,一個出醜的人( p 144 )。 這就是自命不凡的風險,即最終在別人眼中的地位遠低於自己一開始就不滿意的地位的風險。 William Ian Miller 認為,羞辱和恥辱之間存在重要區別。羞辱與未能表達自己對某種地位或身份的主張有關。但避免羞辱只是爭取榮譽尊重的開始。榮譽不僅是特權的問題 ,也是特權的問題。它還涉及執行某些任務、承認某些職責、遵守某些限制以及不辜負某些期望。羞恥是一個人未能滿足這些要求時所陷入的狀態。例如,在戰士中,怯懦或未能為自己的親人報仇都是羞恥的事;對於商人來說,破產可能是等價的;在我們學者中,恥辱的情況包括抄襲、過多的退稿單,或者越來越多的對學生的性騷擾。 Miller 並沒有很好地區分羞辱和恥辱,而且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致力於這一點。一方面,他推測羞恥和羞辱之間的分工往往會隨著特定社會的等級制度程度而有所不同: 最終概念化羞恥與屈辱之間的區別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社會分化和等級制度足以引發虛偽和攀爬的流行。 自命不凡的喜劇在英雄世界中只能扮演很小的角色,因為自負只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理由:當一個人實際上是一個膽小鬼時卻假裝勇敢。 在一個分化和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自命不凡的可能性呈幾何級數增長。( pp 198-99) 他的建議似乎是,羞辱和羞恥可能是社會不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清晰可辨的感受或社會情境。儘管如此,他是對的,我們以不同的精神使用這些詞。談論某人受到了羞辱,或者做出了可恥的行為,或者說他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這從來都不好笑。羞恥通常是由一些嚴重的違規行為引起的,這本身就是一件黑暗而嚴重的事情。相比之下,羞辱可能是下流喜劇的主題:例如,想想 [John Falstaff](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lstaff_(opera)),或者 "[Twelfth Night](https://www.folger.edu/explore/shakespeares-works/twelfth-night/read/)" 中的[ Malvolio](https://www.sparknotes.com/shakespeare/twelfthnight/character/malvolio/)。 但是,儘管 Miller 強調羞辱的喜劇性,但他補充說: 我們在浮誇的挫敗感中所獲得的喜悅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歡笑。 其中總有一種殘酷的色彩,踢倒的人的快樂,我們可以沉迷於這種快樂,因為羞辱的正義和應得使我們不必為我們缺乏同情心尋找藉口。 我們甚至可以慶賀自己為司法管理所付出的勞動,為社會服務。( p 149 )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以一個令人不安的故事為主,Miller 講述了他自己參與這種集體暴行的故事( pp 1-5 )。他和他的一羣同事決定羞辱他們讀書小組中的一位粗魯而自命不凡的成員,他們密謀在輪到他主持小組會議時不去他家。他們在約定時間一兩個小時後給他打電話,告訴他他們正在另一個更受歡迎的團體成員家裡觀看電視上的籃球比賽。這個電話讓他知道他們在一起了,而且他無法因為自己搞錯了約會而感到安慰。看來這位受到羞辱的成員再也沒有加入過這個團體。 讀者對這個故事的反應以及作者的講述應該會有所不同,其中不包括歡樂。即使在羞辱者中,這部喜劇似乎也是被迫的: 我們就這種情況開玩笑,將我們自己的行為與傳奇社會中可能發生的排斥和社會紀律聯繫起來。我們笑得比笑話應得的更厲害。我們為自己的行為構建了沾沾自喜的理由:我們的超理智化靈魂已經證明了我們配得上我們的主題,並且以最好的維京方式完美地處於前工業時代。( p 3 ) 回想起來,Miller 參與這一行動的主要理由是,這件事是這個鄉巴佬找上門來的。該男子 “受到了殘酷的現實對待,即不僅熱情好客會產生回報的義務,而且冒犯和攻擊也會產生回報的義務”( p 5 ),儘管他的冒犯和攻擊僅包括一般的社交無能和 “向人們講授他們自己的主題的學術自殺習慣,而他通常在這些主題上被嚴重誤導”( p 2 )。 如果這裏有正義,它所維護的規範是什麼?一些規範與社交互動中維持的排名或有價值的身份相關: 由社區來決定你應有的社會地位。你的工作是根據你對相關判斷標準的了解以及你與他們的關係如何,了解他們可能把你放在哪裡。如果您無法這樣做,您將受到懲罰。( pp 142-143 ) 事實上,自命不凡的人之所以受到懲罰,是因為他沒有遵守與榮譽規範非常相似的規範—— 這些規範是經過艱苦奮鬥而形成的區別和等級的基礎,具有社會性,因此不能任由個人虛榮或浮誇的突發奇想。 然而,將問題歸結為個人違反羣體規範可能並不能完全解決榮譽問題。在傳奇社會中,社會地位問題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羣體規範的牢固維護。相反,證明一個人作為一名偉大戰士的地位,或者作為一個在其他方面值得尊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自己決定的:他必須主張並執行他應得的,如果他不這樣做 就該團體而言,這可能是一個跡象,表明他畢竟無權獲得這一地位。 因此,個人榮譽比團體規範的談論所暗示的更加不穩定。這更重要的是個人在維持自己地位時的警惕性,這解釋了傳奇英雄對他人的意見、認可和侮辱的異常敏感和敏感。 我並不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地位或榮譽沒有社會內容:我無法通過強行展示自己來使自己成為一名偉大的戰士。 成為一名偉大的戰士在社會上所需要的一部分仍然是全神貫注於他人的認可。 在這方面,成為一名偉大的戰士並不像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樣 —— 這是任何人都可以查到的客觀的排名或成就問題。 它更像是現代政治中的“推動者” —— 一個人只有表現得像一個推動者和推動者才能維持這種地位,如果一個人不能在別人眼中保持警惕,就可能失去這種地位。

查看详情

中國民族主義領導人蔣介石二十年來每天都在日記中寫下同樣的苦澀信息:“報恥辱”。 除了這個精闢的提醒之外,他還會每天添加一條關於中國如何“洗刷”外國列強強加給它的屈辱的建議。 汪錚的書名 "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指的是中文短語 “勿忘国耻”,該詞首次使用於 1915年1月18日譴責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條款。從那時起,“國恥” 一詞被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程度地運用在中國的公共話語中。 正如 William Callahan 對此主題的精彩研究所揭示的那樣,中國國民黨(GMD)政府於 1928 年出版了包含不少於 26 個 “國恥日 National Humiliation Days” 的日曆,甚至在 1927 年以後將其中一個 “國恥日” 定為公眾假期。如今,“勿忘国耻” 這個詞出現在中國的博物館裡,出現在中國的學校教科書中,並被用作中國反美、反日示威的口號。然而,汪錚的書並不是對中國人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所遭受的國恥進行歷史研究,而是試圖解釋 “國恥 national humiliation” 神話如何成為中國的 “選擇的創傷 chosen trauma”。過去二十多年裏,中国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多數重大交易中的官方行為都受到了影響。這種嘗試祗取得了部分成功,首先是受到了未經證實的概括以及對中國共產黨(CCP)領導和政策的道歉式慶祝的影響。 汪錚提請人們注意,人們普遍對集體記憶和歷史政治在現代中國分析中所發揮的作用缺乏興趣。對他來說,“歷史記憶是理解中國政治和對外關係的關鍵”( p 7 )。 作為對中國現代歷史意識的主要影響者,汪錚認為所謂的 “百年屈辱”。在此,他和中共指的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包括中國(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 1894/95 )中戰敗、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 年,滿清政府)、《巴黎和約》(1919 年)的條款(儘管汪錚聲稱另有說法)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團從未簽署,以及日本從 1931 年起入侵中國(中華民國政府) 。當中共在鄧小平的現代化政策、東歐共產主義集團的崩潰以及 1989 年天安門大屠殺之後面臨合法性危機時,中共於 1991 年發起了愛國主義教育運動,試圖填補意識形態空白。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世紀恥辱 century of humiliation” 成為這場運動的修辭基石。汪錚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是這場 “愛國轉向 patriotic turn” 的推動者,最初只針對年輕人和學生,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的動員。事實上,“中共為這場運動啟動了整個宣傳機器”( p 112 )。結果,中共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民族主義青年儲備庫,他們具有排外的歷史意識,中共可以很容易地激活這些青年來服務自己的需要。汪錚對持續的羞辱以及官方和民眾的反應進行了案例研究 ,包括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台海危機(1995-96)、1999 年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駐 Belgrade 大使館、 以及 2001 年的中美戰機相撞事件。這些新的對中國的 “羞辱 humiliations” 證實了過去官方的 “受害者敘事 victim narrative”,這種敘事在 1990 年代取代了之前頌揚共產主義、階級鬥爭的 “勝利者敘事 victor narrative” ,以及毛澤東的成功,而忽略了他的失敗。“國恥教育 Education on national humiliation” 通過官方講話、報紙社論、電視劇、學校教育以及全國一萬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碑林 a forest of monuments”)來推動。 它的目的是保持歷史誹謗的記憶,以激發對中國正在 “復興 rejuvenation” 的自豪感,並教導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p 104 )。 這一主題的豐富資料為深入、透徹地研究中國歷史政治提供了潛力。 汪錚是中國西南部昆明人,曾任北京一家智庫副主任,他撰寫了關於這一重要主題的第一本專著。然而,汪錚的分析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過去、歷史記憶、精英神話和身份之間的關係從未被闡明。汪錚並沒有明確區分過去與歷史和記憶,也沒有討論指定身份和選擇身份之間的區別。他對民族主義的處理也依賴於一種簡單化的模型,該模型按照地理和文化界限區分民族主義:“前瞻性和普遍性 forward-looking and universalistic” 的美國民族主義與 “落後性和特殊性 backward-looking and particularistic” 的中國民族主義( p 25 )。不幸的是,本書的讀者永遠面臨著文化本質主義(中國的 “深層文化 deep culture”,p 11 )和簡單化的刻板印象:“西方許多人傾向於……”、“西方”、“西方人”、“ “中國人”、“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許多中國人熱情地相信……”、“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等等。使用這種刻板詞彙更糟糕的是,這些一般性主張都沒有任何統計或其他證據 。“美國人的歷史感使得美國人普遍對其他人的歷史不滿不敏感”( p 25 )這樣是否是過於刻板的概括?此外,汪錚從來沒有定義他的關鍵詞彙:他所說的 “中國” 和 “中國人” 是甚麼意思?難道他的意思是指,中国大陸、香港、台灣人民和東南亞、歐洲、美洲的華人社區的歷史記憶沒有顯著差異嗎?而這又是誰的 “中國” 呢?汪錚常常無法區分政治領導、自上而下的言論和一方面是官方宣傳,另一方面是數億人嚴峻的社會經濟現實,他們可能更關心安全的勞動力和食品、清潔的水和空氣,而不是 “百年的恥辱”。 汪錚在 2008 年不加批判地慶祝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委婉地將舉辦這次活動比作一場 “家庭婚禮 family wedding”( p 156 ),並讚揚 “世界領先的 51 枚金牌,…… 精彩的開幕式,以及昂貴的體育設施建設”( pp 153-154 ),但沒有提及 2008年毀滅性的四川地震。汪錚暗示,鑑於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中國人更喜歡強大的政府而不是言論自由,然後讚揚 “政府對四川地震的迅速有效的反應”( p 157 )。 他完全忽視了中國的許多 “天災” 都有很強的人為因素。這不僅是歷史上的情況,當時毛澤東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數百萬人餓死,而且 2008 年四川地震也是如此。後者很可能是由附近一座大型水力發電大壩造成的,而造成高死亡人數的原因是許多建築物採用臭名昭著的 “豆腐渣” 式建造方式,這些建築物通過賄賂而不是安全檢查獲得施工許可。但汪錚堅稱,“通過其人道主義行動,中共拉近了人民與政府的距離”( p 158 )。此時,不禁懷疑自己讀的是一本美國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還是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宣傳小冊子。認為汪錚所推崇的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的效率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源於強制和壓制、可能證明同樣甚至更高效和有效的替代觀點和方法,這樣的假設是否太牽強? 汪錚還讚揚媒體對地震的報導,聲稱 “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公開報導了事件”( p 161) ,但他忽視了大規模和持續的審查制度帶來的不便。甚至在悲劇發生五週年之際,中宣部還發出了要求 “[正面報導](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2013/05/ministry-of-truth-anniversary-of-sichuan-quake/)” 的審查要求。如果中共像汪錚建議的那樣巧妙地處理了一切,這樣的要求還有必要嗎? 汪錚的偏見分析的一個症狀是那些批評國家和黨的領導並對中國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出不同看法的中國人,比如藝術家艾未未、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曉波、盲人活動人士陳光誠、作家廖亦武,在這項研究中一次也沒有提及。 公平地說,本書的最後一章 (Memory, Nationalism, and China’s Rise) 討論了網絡空間中的民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緊張關係,是對前幾章的部分糾正。汪錚最終承認,“國家歷史的主要敘述仍然基於官方聲明,而不是公眾共識”,而且黨的領導人 “總是避免討論黨造成的巨大失敗和災難”( p 242 )。然而,這些讓步並沒有改變本書總體上的歉意基調。儘管存在很多問題,但若仍然對 “中國崛起 rise of China”、中國歷史政治或中國民族主義感興趣的也許也值得一看。也許讀汪錚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學術性,而在於它作為一份證明:愛國主義教育和自上而下的歷史政治所產生的中國民族主義即使在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也能取得多麼成功,那此書還是很有意義的。

查看详情

Ian Morris 認為所有文化都如此令人欽佩,以至於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東方思想與西方思想一樣理性和自由,而西方思想與東方思想一樣神秘和專制”( p 261 )。中國幾千年的優勢是政治崩潰後一段貿易和知識開放時期的結果。 羅馬帝國和漢帝國都因為氣溫和降雨量下降而衰落。 在三世紀,羅馬和中國的城市都在萎縮,識字率下降,軍事力量被削弱。 但在東部,移民導致了向肥沃地區的遷移,在那裡種植水稻的新方法提高了生活水平,並為政治進步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最後一位真正的羅馬皇帝 Justinian 失敗了,因為他沒有那些多產的稻田。在這一點上,中國之所以成長,是因為它對外國影響持開放態度,並且可以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新的綜合體。 11 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先於並平行於 15 世紀的歐洲發展。 當中國的統治者深信自己的優勢以至於他們沒有必要求助於外國野蠻人時,衰落就開始了。 但顯然,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平等。 在關於 “經典 THE CLASSICS” 的十頁部分中,Ian Morris 給希臘和羅馬思想都祗有大約一頁( p 260 ),而將中國思想交給了其他九頁( pp 254-9、261-3)。Ian Morris 告訴我們,“Socrates 是一個巨大模式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讓西方走上優越道路的獨特巨人”。這種推理並不充分。 不是一兩個巨人讓西方與眾不同; 相反,它是希臘和羅馬、中世紀歐洲以及整個現代時代的原始巨人的連續序列。 西方總是充滿了堅持不懈地尋找新世界、新視野和新繪畫、建築、音樂、科學、哲學和文學風格的人 —— 例如,與中國古代的知識傳統形成對比 —— 儒家、法家、道家(以及後來的佛教)—— 在西方的影響引起一些新奇之前,它們一直堅持它們的本質。 希臘公民和文化生活的最終基礎是瀰漫在印歐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和競爭衝突的貴族風氣。 Ionians 文學與占領希臘並建立 Mycenaean 文明的野蠻印歐戰士的世界相去甚遠,但它同樣具有激烈的競爭性。 戲劇、哲學和音樂的新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被闡述為追求真理的對抗性或體育競賽。 雖然 Thales、Anaximander、Anaxagoras、Empedocles、Heraclitus、Parmenides、Leucippus 和 Democritus 每個人都對事物的隱藏原因有著共同的興趣,但每個人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解釋。 貴族制的希臘沒有道士; 沒有中國的聖人對他們的上級恭恭敬敬,並期望下級適當的尊重。 對真理的探索是一場混戰,每個哲學家都在為知識的聲望而競爭,爭論的語氣試圖詆毀他人的理論並提升自己的理論。 Ian Morris 的作品充滿了有趣的軼事以及對科普和偽科學的引用 —— 但他也使用高科技考古證據,包括對花粉和其他植物遺骸的分析來指示氣候變化,以及 DNA 來顯示 數万年來發生的遷徙。 這是一個由對每一個考古遺蹟的密切關注所推動的歷史,其中埋藏的動物骨頭講述了一個關於繁育、然後殺死和消費它們的社會繁榮的故事。 2010 年發現的骨頭可能來自公元 2 世紀埋葬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名農場奴隸,這對 Ian Morris 關於東西方之間持續而激烈的交流的論點的最新證實; 線粒體 DNA 表明他的母系祖先來自東亞。統計學、心理學和歷史學可能會讓社會規劃未來。 但隨後 Ian Morris 展示了未來會有多麼嚴峻。 他的書名中暗示的令西方讀者欣慰的結論——西方人仍然是頭號狗——被慘淡的最後一章大大破壞了。 這本書的結尾是對全球變暖可能(在他看來是肯定的)影響的可怕描述,這將導致他所謂的“全球怪異”:極端氣候事件、資源爭奪加劇、國家崩潰。 對 Ian Morris 來說,西方只是一個地理範疇; 西方至高無上的最終根源在於地理因素。 在過去的 15,000 年裡,地理塑造了世界的發展和權力與財富的分配。 Ian Morris 比 Jared Diamond 更關注技術和社會變革反過來改變了地理決定地理位置優勢和劣勢的方式。話又說回來,這種強調在 Jared Diamond 努力解釋為什麼近東,例如,就其最終的生態退化和鐵的出現帶來的開發歐洲較冷土地的新機遇而言,它無法維持其最初的優勢。 Ian Morris 同樣指出,幾千年前,大西洋歐洲面臨不可逾越的海洋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很大的劣勢,但是當 15 和 16 世紀出現可以穿越這片海洋的新型船隻時,靠近大西洋並且更接近 到美洲成為一個很大的優勢。 Ian Morris 為地理決定論學派添加的是一個衡量進步的網格,一個包含能量捕獲、組織/城市化、信息技術和戰爭能力的“社會發展指數”,他用它來確定精確的日期 西方和東方各自領先。 他的宏大敘事還特別關注人類歷史的模式以及實際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式和人口遷移以應對環境挑戰的方式。 本書的主要章節致力於講述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如何經歷 Malthus 壓力、疾病、飢荒和戰爭帶來的定期危機。 在 Ian Morris 的敘述中,世界歷史的主要特徵是一種循環機制,其中王朝、政府或文明以重複的間隔興衰: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75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540 年、公元 1250 年和公元 1645 年 – 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重複的敘述。用他的話說,“歷史是老樣子”( p 560 )。 憑藉對西方的新定義,在第二章 ( pp 81 - 134 ) 這一長章中,Ian Morris 欣然將歐洲歷史限制在 18 世紀之前的相當微不足道的角色。 與此同時,Tigris河、Euphrates 河和 Jordan 河谷的“西方的誕生”引起了他的忠實關注。從公元前 10,000 年左右的農業開始到公元 550 年,這是 世界“最發達地區”。 之後,東方世界一馬當先。 從大約公元 550 年到 1775 年,東部地區領先於“西部”。 因此,歐洲本土只有在 1775 年之後才變得重要。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製圖革命、科學時代、法國大革命即使沒有被完全忽視,也都被概括地視為地方事務。 事實上,在 1770 年代之前,西方文明的“核心”幾乎沒有離開近東、伊斯蘭非洲和奧斯曼土耳其。 羅馬帝國甚至沒有被賦予“核心”地區的地位。除了諷刺的方式外,Ian Morris 從不使用“獨特的”或“獨特的”這些詞來指代歐洲( pp 23、261 )。 只有在提到伊拉克和敘利亞時,他才堅信“一個與眾不同的西方世界”( p 97 )和“一種與眾不同的西方生活方式”( p 99 )。 第六章涵蓋了從公元前 100 年到公元 500 年的時期,相應地涵蓋了公元 500 年後中國取得領先之前的一個時代,但它是關於中國而不是羅馬的。 一旦“東方時代”到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 Ian Morris 的殷切關注。 歷史現在如此愉快; 唐朝中國的文化“對外國思想的開放態度以及將其融入新事物的能力”( p 342 ),“一種‘原始女性主義’的興起”( p 339 ),新儒家的“非凡”成就 ( p 376 )。 中世紀早期的“西方”確實獲得了榮譽提名:“到 700 年,伊斯蘭世界或多或少是西方的核心,而基督教世界只是其北部邊緣的外圍”( p 354 )。 伊斯蘭教甚至被描述為比基督教對歐洲歷史更重要; 阿拉伯人“不是來埋葬西方,而是來完善它”( p 353 )。 他斥責當今“大量的政治專家”,他們“發現很方便……將伊斯蘭文明想像成西方文明之外並反對西方文明”( p 353 )。 沙特阿拉伯成為西方“核心”地區的時間遠遠超過歐洲。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相當無辜的要求無偏見的“地理標籤,而不是價值判斷”( p 41 )。 Ian Morris 毫不含糊地寫道,包括佛教在內的所有一神論宗教都講“同樣的真理”( p 325 ),儘管他喜歡攻擊基督教的“極端主義”立場和暴行,同時小心翼翼地用軟手套管理“務實的”,“ 東方和伊斯蘭世界的“理性”和“完美”信仰( pp 324、362、372–3、472–3 )。 客觀而言我們至少應該知道,越來越多的學術文獻指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存在一些相當戲劇性的對比。 從希臘哲學、羅馬法和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神學發展的直接融合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展現了更為豐富的知識傳統,更不用說中世紀的學術遺產了。 大教堂、Peter Abelard 和 Aquinas 在 Ian Morris 分配給中世紀盛期的兩頁紙中被提及,同時還觀察到這一時期“形成了一個受迫害的社會”,這個社會定義自己“反對他們不是的東西 —— 賤民這樣的人” 作為猶太人、同性戀者、麻風病人和異教徒,他們第一次……受到恐嚇”( p 370 )。 儘管有文藝復興時期,並且他們橫跨世界大洋,歐洲人“仍然無足輕重”,他們“已經摧毀了 Aztecs 人並開闢了通往印度洋市場的道路,但要打動守門人還需要更多天下。 東方的社會發展仍然遠遠領先於西方……在 1521 年,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西方會顯著縮小差距”( p 433)。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书名】南海泡沫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作者】托马斯·利文森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金融 #政治 #历史 #2023新书 【简介】本书以发生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著名三大金融泡沫之一的“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为切入点,通过讲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透视欧洲近代第一个真正的、稳定的现代金融和货币体系如何在南海公司的废墟中诞生。正是凭借这一先进的金融体系,英国这个偏居一隅的岛国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称霸世界,而当英国将头号强国的位置让位于新兴国家之后,这一体系仍在发挥自己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政府为何负债累累?是什么让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发疯似的”奔向投机的怀抱?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泡沫化的“全民盛宴”?现代金融体系又是如何在破裂的泡沫中建立的?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0?comment=110665)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 标签:****#节气****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不去讨好任何人 【作者】滑洋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心理学 #人格 #自我提升 #2023新书 【简介】本书针对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具体讲解了8 个方面:拒绝别人就心慌、无条件地附和别人、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主动为别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以及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书为大家分析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本书适合那些为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感到困扰与痛苦的人,希望在读完本书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对自己更好一些,活得更自在、更潇洒。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2?comment=111592)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中国通史 【作者】傅乐成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历史 #中国 #文化 #政治 【简介】本套书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3?comment=112077)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医生,你在想什么 【作者】王兴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医学 #科普 #健康 #2023新书 【简介】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很多人在第一次去医院时会迷路,不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不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不懂医生的诊断,因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本书则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从老百姓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让看病变得简单。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4?comment=112611)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

【书名】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作者】郑非 【格式】#epub #mobi #azw3 #pdf 【分类】#政治 #历史 #强权 #经济 【简介】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本书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 阅读:[点击下载](https://t.me/sharebooks4you/3845?comment=113005) 📢 频道:**@sharebooks4you** 👥 群组:**@sharing_books4u**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