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但你可以停止把痛苦和伤害再次传播出去。 [source](https://liberaljane.tumblr.com/post/699588084420001792/you-cant-change-the-past-but-you-can-break-the)

去电报查看

相关推荐

你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但你可以停止把痛苦和伤害再次传播出去。 [source](https://liberaljane.tumblr.com/post/699588084420001792/you-cant-change-the-past-but-you-can-break-the)

查看详情

【台灣正面臨自己的烏克蘭時刻】 島上的人似乎完全忽視與中國迫在眉梢的戰爭。美國無法負擔這樣的奢侈。 2022/12/3 作者 Damir Marusic 在我結束從華盛頓特區到台灣、日本、馬其頓、土耳其的旅行,準備登機回華盛頓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一則推文,它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我在太平洋旅行累積的眾多印象。這則推文來自 Tanner Greer,它是一位才華洋溢且打破傳統的中國問題學者,他引用了被認為是Kurt Campbell在成為拜登國安委員會亞洲首席顧問前說的、關於台灣的評論,「我以為我會找到第二個以色列;不過我找到的是第二個哥斯大黎加。」 Greer寫道:「究竟Campbell是否說過這樣的話無關緊要。」並解釋他是從台灣智庫的一位同事那邊聽來的。 重要是這位退休的台灣國家/安全官員相信他可能會說這種話,並且認為這個描述是準確的。 這則軼事的重點在於,台灣人似乎不像華盛頓的大多數觀察家那樣認真的對待他們自己的安全威脅。台灣人當然擔心,不可能不,尤其是因為在今年稍早裴洛西訪問後,中國不間斷的派遣戰鬥機和護衛艦深入台灣領海,改變了台海現狀。但與同樣面臨鄰國敵意的以色列相比,島上的氣氛要輕鬆的多。事實上,反差不可能再更明顯了。 那麼台灣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在南部城市高雄的中山大學,參加的為期兩天的民族主義會議提供了一些線索。在與台灣學者的討論中,我很快的意識到台灣人的身分仍在持續變化。這並不是說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和中國沒有顯著差異。在1895年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前,台灣一直是中國的偏遠地區,有著獨特的邊疆文化。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留下了它的印記,隨後中國民族主義領袖蔣介石實施殘酷的(而且只是半成功的)再中國化政策也留下了印記。1996年台灣民主化,然後民主根深蒂固,也只會加深與大陸的差異。 但差異並非那麼單純。花點時間與更繁榮的北部台灣商界領袖與政策專家交談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幾乎沒有人完全認同中國大陸,但民眾認為他們很了解大陸人~比恐慌的西方人更了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絕對不會下令入侵,我和同行的訪客再三得到保證。這樣的行動不僅是兄弟相殘,而且將適得其反~摧毀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如果和平統一發生,那將可以落入中國的懷抱。 一位與我交談過的國防專家甚至悲哀的提出一種想法,即台灣可能會成為一個緩衝國,捲入美中爭奪地區霸權局勢不斷升級的緊張漩渦中。他並沒有完全歸咎於我們美國人導致這場華盛頓許多人認為不可避免的戰爭,但也僅此而已。 年輕人矛盾的態度也很明顯。會議中的一位研究人員探討了初步調查數據,顯示TikTok世代正在發展對中國文化的好感度,尤其是使用華語再度復興(雖然它是島上的官方語言,但與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競爭。)我被告知台灣仍是大陸流行文化的淨出口國,但影響力並非單向的。Dexter Filkins最近在《The New Yorker》上關於台灣的文章上介紹了兩名台灣大學生,他們在YouTube上製作了頗受歡迎的諷刺節目來嘲笑中國。但正如他們其中一位所告訴他的,「我們不覺得跟中國有聯繫,但也沒辦法說我們跟中國沒關係,因為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從那邊來的。」 作為一個仔細關注俄國與烏克蘭鬥爭的人,我為這些相似性感到驚訝。台灣在許多層面都與烏克蘭2014年衝突開始之前、還沒鞏固其民族認同感(超越該國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問題)的情況類似。就如台灣一樣,烏克蘭藉由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來區別他的敵對鄰國。 而就如台灣商界與中國的關係存在矛盾一樣,後蘇聯寡頭對其與俄國的關係也持矛盾態度。事實上,就像台灣人一樣,許多烏克蘭人也打從深處拒絕承認來自鄰國的威脅,直到情況為時已晚;儘管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個方向,但就連總統澤倫斯基也跟他同胞的典型一樣,無法相信普丁會全力入侵,就像今年一開始他表現的那樣。 也許,會像烏克蘭一樣,與中國大陸的全面戰爭會讓台灣人以讓今天造訪該島訪客震驚的方式團結起來。但台灣的問題在於,不同於烏克蘭,它並不能以領土換取時間,撤退再等待敵人過度擴張時再進行致命的反擊。台灣的人口密度比我見過的任何地方都還高,看似獨立的城市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個海岸線面向中國的單一大城市,城市背後是陡峭的山。台灣沒有波蘭~難民無處可逃,也沒有地方可以運送武器。 因此,像台灣和烏克蘭這樣的多元民主國家的致命弱點可能在於他們無法看到正對他們虎視眈眈的東西,特別是在這件事太可怕而無法直視時。許多烏克蘭人(以及我認識的幾位俄國自由主義者)認為普丁發動這樣自相殘殺的戰爭根本不可想像。或者是在自由民主國家,擺脫束縛、改善個人命運高於一切的民眾變得很難理解、評估原始衝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 無論如何,這就是美國在台灣面臨的現實。美國人也不能逃避,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不管許多外交官、政治家和專家怎麼說,美國不會只因為它是民主國家就為台灣而戰。即使台灣是在蔣介石血腥的統治下也仍可能值得保衛。無論該島有時候似乎對美國的慷慨忘恩負義,甚至會懷疑美國將其拖入一場他們不想要的衝突,都沒有關係。 繼續做類比,美國幫助烏克蘭不是因為它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因為我們這樣做有其道理。烏克蘭正在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削弱歐洲主要修正主義(馬克思主義)大國,而為歐洲持久的安全秩序奠定基礎。 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意義遠比烏克蘭更大。而與援助烏克蘭不同,保衛台灣可能會痛苦的多。 美國將如何計算成本效益? 我已經準備好參與那場辯論,但請原諒我對民主的多愁善感。 本篇連結 https://pse.is/4jdvjz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jg67 【全體台灣人絕對要知道的資訊,中國不是之前的中國了】 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他在二十大打破任期限制,並肅清所有派系,將中國從派系「集團統治」正式轉變為「獨裁統治。」 中國某種程度還是有選舉制度的,但目前的選舉制度已經被習近平扭曲為,負責選出習近平的選舉人都是由習近平自己面試出來的。 中國上一個獨裁者毛澤東上台的時候,曾動員全國打麻雀,造成蟲害糧食歉收,最終導致飢荒餓死幾千萬人。 獨裁國家的風險在於權力過度集中,獨裁統治者身邊將環繞不敢說真話的馬屁精,最終導致誤判情勢做出錯誤決定。 獨裁者執意要做的事情,內部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約束的,就算看起來有多麼損人不利己,而習帝本人顯然非常執著統一台灣這件事。 這也是二十大之後台海無限逼近戰爭、各國(包括台灣)紛紛積極備戰的原因。 在鄧小平之後,習近平之前,中國基本上是改革開放方針。 如今我們看到習帝領導下的中國,一直在「國進民退」打壓民營企業、加強政府控制,往改革開放前的方向走。 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請支援務必讓身邊的人了解這件事情,中國不是以前的中國了。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jdjsf 【瑞士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2013/9/22 ★中立國瑞士已經200年沒有打過仗 ★73%的選民否決廢除義務役的提案 支持者認為僅靠志願役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 他們認為隨著現代戰爭的性質變化,能招募該國最優秀的IT專家、工程師、和醫生服役至關重要。 --- 補充閱讀 https://pse.is/4lfb33 《烏克蘭戰爭故事》是一款視覺小說遊戲,由StarniGames遊戲工作室開發,故事內容的基礎是當事人描述及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發生的真實事件紀錄。 從戰爭開始扮演一個平民努力活下去 --- 如今我們的國防部在議會正準備要推延長義務役,因為需要公告一年才能實施。如果在元旦前成功推行,可以在明年底實施,如果元旦後就要到後年底才能實施。 希望台灣人可以早日清醒,別再當扶不起的阿斗。 懇請大家這陣子一起全力支持這項政策。 不然親中陣營在選舉大勝,再加一個延長義務役擱置,我也不知道台灣人到底想給民主盟友還有對岸的敵人什麼印象,還有會引起什麼骨牌效應。 恐怕到最後大家也只能潤,潤不了的就好好當中國人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3778194422330/permalink/1523476634785815/?mibextid=Nif5oz Taiwan Faces Its Ukraine Moment - The Atlantic https://wisdomofcrowds.live/does-taiwan-want-to-fight-2/

查看详情

【自闭者自述】【人际关系】【是朋友还是只是熟人?】 对我而言友谊一直是一个问题,我从来都不善于建立和维持友谊。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许多问题: ❶ 为什么我总是觉得99%的人难以相处? ❷ 为什么和一群人外出时我总是感到被遗漏,被忽视? ❸ 为什么我被预期遵守和别人不一样的社交规则? ❹ 为什么我和我所有朋友的关系都是局限在某个地点,当我或我朋友离开以后我们不会再联系? ❺ 为什么我不愿意和我的任何一个朋友一起玩? ❻ 为什么友谊那么复杂,那么令人感到失望和痛苦? ❼ 为什么友谊让我觉得得不偿失? 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吗? 这个问题让我开始反思我的“友谊”,并且开始观察别人更成功的友谊。 很快我对友谊的涵义有了更深的理解,终于意识到我真正的朋友其实很少,我之所以对友谊感到困惑,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我以为的“朋友”其实只把我看作熟人。友谊需要是相互的,所以我试图将熟人当朋友看待结果只能导致迷惑和伤心。为了帮你避免我犯过的错误,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区分朋友和熟人的办法。 据我观察,某人和你的关系只是熟人,如果你们: ❶ 大部分时间只会聊关于某地点或某种共同经历(工作,学习等)的话题。 ❷ 多数见面都是在同一个地点。 ❸ 如果你们偶尔一起去别的地方玩,约定见面的地方也是在平时见面的地点。 ❹ 如果和一群人相处时,你加入TA们的交谈时气氛改变了(即使TA们仍然表现得友好)。 ❺ 和一群人交谈时TA们之间的眼神接触多于与你的眼神接触(即使TA们想让你感到被接受而有意与你眼神接触。如果是朋友的话,这种接触会是下意识的)。 ❻ 你感到TA们不想你谈论有某些不具争议性的议题。 ❼ 你开的(合适的)玩笑得到的反应不如其它人开的玩笑。 ❽ 有什么事情发生你都是最后一个知道,而且是无意间从一个和所有人都处得很好的人那里知道(这说明这人对所有人都很友善,未必是你的朋友)。 ❾ 你收到的邀请比别人少。 ❿ 你没有别人的联系方式,或者有但很少联系(许多人会给你联系方式以示礼貌,但如果不常联系的话不算数的)。 ⓫ 别人对你过于礼貌(说明不愿想你展示真实的自己)。 如果以上这些大多不能描述你和某人的关系,那么你们很可能就是朋友了。 当我最近在一个帖子里分享这个列表时,许多人告诉我TA们意识到许多自己以为的朋友不过是熟人,这让TA们很难过。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也有强烈的被拒绝感。 我们常被告知我们给予世界的价值在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带给别人生命的美好。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同的。 但事实上,我们的价值大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是帮助别人,我们也不需要和我们帮助的人成为朋友。有许多同事同学向我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我向TA们给予了倾听和建议,这原因是因为TA们觉得我有共情心,而且正因为我不是TA们的密友,和我谈论个人话题会感到更安全,即使我因此鄙视TA们(当然我不会)也伤害不大。我能给予TA们的帮助是密友无法给予的。 理解这些概念并认识到我以为的朋友只是熟人最终的结果是让我感到对人际关系更有信心。我可以与认识的熟人愉快而友好地交谈,不必再因“朋友”的预期感到压力。说到底,我并不在乎我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比我预期的低,因为认清这一位置大大减小了我的压力:我不用再为我是否要付出更多而操心(对熟人的预期小于朋友),也不会再对我的人际关系产生疑惑(之前那些问题都不成立了)。我可以享受我拥有的熟人关系,而不必为我并不拥有的友谊感到焦虑。 我甚至也不觉得发现我真正的朋友很少是件坏事,因为我并没有失去什么,那些我以前以为的友谊并不真的存在。我得到的只有收益(更多时间各个,精力,理解和心情的平静)。我想要的是与别人建立联系,而我已经拥有了这些。 有人问我如何将熟人变成朋友。我觉得第一步大概是真诚相待,而且专注于与你更处得来的人,但我自己在这件事上其实不大成功!我想邀请你分享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成功地将熟人变成朋友的呢? https://t.me/facebook_rss/39253

查看详情

游彪在《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三民書局,2009)中曾談及宋朝文化,尤其是它的法律系統在當其世已經超越西方。但由於帝王怕人民"玩弄" 法,因此也禁止人民學習,而祗能控制在官家手上。宋朝, Ian Morris 談及沈括(公元 1031-95 年),他是宋代博學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是一個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Ian Morris 很可能將達文西與 1800 年之前整個東亞歷史上最令人敬畏的科學家配對。因為沈括最偉大的成就和發現包括地貌學、氣候變化、球形天體(不是扁平的)以及指南針、暗箱、固定極星的位置,校正日月誤差(後者包括運動和軌道路徑)( pp 419-420 )。又清乾隆一代所編、試圖記錄“ 天下萬物”,共 80 多萬頁的《四庫全書》,都足使清帝國自命不凡。甚至更早的漢唐盛世,在當其時亦足以“ 傲視天下”。但何以却無以為繼?難道真如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書中所言?Ian Morris 是否也認為西方主導着世界? 清帝國在當其時的世界來說大約在 1750 年的某個時候,英國企業家釋放出蒸汽和煤炭的驚人能量,世界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廠、鐵路和砲艦的出現推動了西方在 19 世紀的崛起,而 20 世紀計算機和核武器的發展確保了其全球霸權。 現在,在二十一世紀初,許多人擔心中國和印度的新興經濟大國預示著西方作為超級大國的終結。 為了理解這種可能性,我們需要回顧過去。 為什麼西方在過去 200 年裡主宰著全球,它的力量會持續下去嗎? 在描述人類歷史的模式時,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 Ian Morris 對這兩個問題給出了令人驚訝的新答案。 他揭示,這不是種族或文化的差異,甚至是偉大個人的奮鬥,都不能解釋西方的統治地位。 這是地理對普通人日常努力的影響,因為他們應對資源、疾病、移民和氣候危機。 隨著地理和人類的創造力繼續相互作用,世界將以驚人的方式發生變化,並在此過程中改變西方的統治。 深入研究和精彩論證,"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跨越了五萬年的歷史,幾乎每一頁都提供了新的見解。 這本書匯集了從古代歷史到神經科學等各個學科的最新發現,不僅解釋了西方為何會統治世界,還預測了未來一百年的未來。最近,科學幾乎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對醫學、通訊甚至我們的朋友圈的看法都大不相同。 但直到現在,歷史學科還沒有受到技術進步的巨大影響。 Ian Morris 撰寫了這部利用現代技術解釋歷史進程的世界歷史。 其結果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描繪了現代歷史應該是什麼樣子。 截至第 433 頁,在長達 645 頁的敘述中,不超過 20 頁用於介紹歐洲歷史。 第 385 至 433 頁涵蓋了 “走向全球 Going Global”一章( Ch 8 ),其中討論了葡萄牙探險和哥倫布,但重點主要放在蒙古人和鄭氏珍寶艦隊上。 借鑒 Gavin Menzies 名譽掃地的書 "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2002 年)",Ian Morris 仔細推測了鄭和下西洋、再到大西洋、北極、南極洲、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更驚人的航行的可能性 ( p 410),在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沒有專業歷史學家相信 1421 年的論點之後,“在我看來,Menzies 的 1421 年與 von Däniken 的 "Chariots of the Gods" 相提並論?”( p 410 )。中國艦隊駛向意大利並點燃文藝復興的那一年,"1421" 年的續集。“Menzies 的 "1434"”,“比他的 "1421" 更需要暫停懷疑……我必須再次承認,這是我無法召集的更多暫停”。 鄭和的船隊沒有航行到美洲(更不用說北極、南極洲和意大利了)。 ( p 413 ) 雖然他稱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事件之一”( p 419 ),但他關注的是中國“在 11 世紀”“已經”實現的文藝復興( p 419 )。 這場復興並不遜色於意大利的複興:“達文西真的比沈括更驚人嗎?”。但 Ian Morris 沒有注意到的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 —— 他也將其稱為 “反動的 reactionary”( p 418)——並非只有一個,而是許多傑出人物。 僅在繪畫領域就有 Botticelli、Brunelleschi、Donatello、Giotto, Ghiberti、Michelangelo、Raphael、Vasari 和 Titian。 這些畫家與一種全新的透視繪畫方法的發展有關,這種方法又受到 15 世紀一羣值得注意的數學家的工作的影響,他們發現了遠遠超過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成就的代數解決方案和三角計算。 他們的名字被載入數學史冊:Scipio del Ferro、Nicolo Tartaglia、Johann Muller Regiomonanus、Giralamo Cardano——別忘了 Luca Pacioli (1446/7–1517),第一本已知會計教科書之父的 " Everything about Arithmetic, Geometry, and proportions"。 Ian Morris 的故事圍繞著挑戰和回應的主題展開。 社會發展和人口流動是對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疾病性質的氣候變化的反應。 由疾病、飢荒和戰爭驅動的經常性危機構成了一種循環機制,在這種機制中,人類進步停滯不前,繁榮的社會和復雜的政治制度就會崩潰。 此類危機形成了“歷史模式”,並且迄今為止它們以重複的時間間隔發生: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75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540 年、公元 1250 年或公元 1645 年。 每隔 400 年左右,氣候變化和乾旱就會引發移民和國家崩潰。 對 Ian Morris 來說,公元前一千年的突破 —— 儒教、佛教、希伯來聖經、希臘哲學 —— 只是對更大繁榮、更遠距離貿易和更強大的國家監管的回應。 在 Ian Morris 的表述中,社會獲得了它所需要的文化。Ian Morris 對歐亞大陸東西端的關係特別感興趣。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西方的反應被證明更具創新性; 只有從公元 550 年左右到 1776 年(蒸汽機年、Adam Smith 和美國獨立宣言年),東方才占主導地位並且更加繁榮。說真的,如果這本書不是關於歐洲的,那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的開頭幾段與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https://t.me/openxsociety/26572) (1997)" 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Ian Morris 問道:“為什麼英國船隻在 1842 年逆流而上,而不是中國船隻逆流而上泰晤士河?”( p 11 )—— 這與新幾內亞島亞里島的當地政客提出的基本相同的問題, Jared Diamond 問道:“為什麼你們白人開發了這麼多貨物並將其帶到新幾內亞,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自己的貨物?”( "Guns, Germs, and Steel " , p 14 ) 目前誰在提出一種理論,認為諸如“皮膚、眼睛或頭髮的顏色”之類的遺傳變異不僅僅是“膚淺的”? Jared Diamond 都不是 Ian Morris 也沒有提到與這些“理論”相關的單一作者或來源。 那麼,為什麼這種持續需要挑戰“西方統治的種族主義理論”呢? 這是對任何傾向於認為西方文化具有獨特創造性和優越性的人的間接警告。 Ian Morris 在駁斥生物學解釋的同時,嚴厲批評指向歐洲“文化優越性”( p 73 )的解釋,以及“古老的長期理論,即古希臘人的文化...... . 打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西方生活方式”( p 22 )? 通過研究“越來越廣泛的人類過去的片段”,他開始意識到“所謂獨特的西方經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之間的相似之處有多麼強烈”( p 23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追溯東西方差異的源頭,也不應追溯最近的源頭,因為社會發展水平的計算具有長期的連續性 。 相反,我們需要考慮涵蓋幾千年的中期解釋。

文件: Jared_Diamond_Guns,_Germs_and_Steel_The_Fates_of_Human_Societies.epub

查看详情

的体重从 88 公斤飙升到 93 公斤。由于我的身体状况很好,我决定继续我的自然实验,希望体重的增加能够稳定在一些健康的最佳平衡状态。我立即注意到每年的周期性规律:体重会在夏天下降。不幸的是,当我在今年冬天达到 100 公斤时,我开始产生怀疑。100 公斤是真正的自然最佳值吗?毕竟,在赤脚跑马拉松时,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变化,不过因运动而受伤的风险似乎降低了(粗略的估计)。更有说服力的是,我像孩子一样吃得很少,晚餐是我唯一的大餐。我尽量在一天中的第 7 个小时吃。除了蔬菜,我的晚餐与我看到的其他人的饮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的结论是,如果没有一些合理的系统,我的自由营养计划可能不会成功。我仍然不知道这个系统!它肯定不会以自律或节食为基础。相反,它将基于习惯和重新调节。我很容易使我的头脑变得不喜欢甜食。只要能安全地确定它们是不健康的,其他的习惯也应该可以做到。 如果你有经验或文献可以帮助我解决这种习惯困境,请让我知道。请注意,我从 1976 年起就学习生物化学,健康的营养不是问题所在。我正在寻找激素和昼夜节律控制的食欲中枢,我非常确定答案在于食物摄入的昼夜节律循环。我决心找到这个答案,并在这里公布我的发现。 **节食的自律行为可能会影响食欲控制,让你变得不健康。我自己的故事**我自己采用自律的故事很长,显示了在获得有关健康、生理、行为和大脑的新知识的同时,思维也有明显的变化。 我最好的猜测是,我对自律的兴趣可能始于 1974 年左右(12 岁)。我得到了一本关于健美的书,对在身体雕塑领域可能实现的目标感到敬畏。在那些日子里,我开始了一些锻炼,并痴迷于打破引体向上、俯卧撑或......憋气的记录。我每天不断增加俯卧撑,直到我达到 90 个(可能是糟糕的青春期前的质量)。我为自己能长时间憋气而感到自豪(1982 年 12 月 3 日在生理学课上记录了 3 分 15 秒)。我为我的心脏在早上能有多慢而感到自豪。 在高中的某个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想法:每次我想**「我不愿意做 」**的时候,我就必须做。仿佛是在证明理性思维才是老大。每次我想**「我不愿意跑上 12 段楼梯」**,我就必须去做。每次我懒得起身去关我们公寓区深夜的走廊上的灯,我都必须这么做(我是唯一关心此事的好人)。 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想法会造成伤害。1978 年,我有资格参加波兰的拳击锦标赛。我决定降低一个体重级别。我在不太了解其灾难性后果的情况下努力进行脱水训练。在清晨的火车旅行之后,我昏昏欲睡地迎接我的第一场比赛。结果,我在第一轮就输了,因为我几乎无法站直:又困又脱水(1978 年 5 月 12 日,星期五)。接下来的一周,我在床上度过了心律不齐的日子。我吸取了教训,更加关注人类生理学,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这成为我最喜欢的研究课题之一。 截至 1983 年 8 月 31 日,在生产力的微规则[25]的帮助下,我通过定期提高成绩,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在此之前,由于学校的压力,我失去了一些对学习的热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得不用一点自律来推动自己做更多的学习。1984 年,我更进一步,给我参加的三个音乐乐队的朋友写了三封信。我退出了。带着痛苦,我不得不在我最喜欢的爱好刚刚开始带来第一个果实的时候,放弃了它。到了 1985 年,我翻阅了《大脑与机器》等书,开始想,如果能像机器一样高效,那就好了。同时,我发现了许多自律无效或有害的领域。很明显,理性和感性的头脑必须合作。1986 年,24 岁的我因肾结石住进了医院(庆幸的是,再也没有了)。这些结石是为了节省最后一分钱买电脑而不断斗争的结果。我不吃饭,喝自来水,而不是用妈妈给我的零花钱买像样的饭菜。顺便说一句,这些肾结石一直复发了十年,直到我用咖啡和啤酒解决了这个问题(1996 年 7月23 日最后一次发作)。我发现了补水的价值和力量(包括它对创造力[32]和问题解决[33]的价值)。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试图过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仍然无法摆脱那种工作狂的个性。只有在《多语言 SuperMemo》光盘发行期间,在不眠之夜引入了「最后几分钟写错出的 bug」,我决定绝不再在不完美的精神状态下做任何脑力劳动。糟糕的大脑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而不是好处!我还决定不再通宵达旦地工作,这是我在大学里经常有的习惯。1994 年,我在创意假期的帮助下开始了自我发现的过程。1999 年(37 岁)我才开始自由运行睡眠。这让我立即警觉到 DSPS 的问题,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对睡眠质量的负面影响。 2000 年 5 月 4 日,我第一次使用了 SuperMemo 中的 **Plan**。从那天起,我就能看到一天中日程安排的微小变化对我生活的影响。我可以在早上的咖啡时段增加 5 分钟,看看收益是否超过了成本。放慢速度能不能够提高生产力?我可以将我的电子邮件时间段减少 2 分钟,看看由此产生的积压对沟通质量的影响。在使用 **Plan**的 20 年中,我主要发现自律是很容易的,生产力是很有趣的。这都是在理性思维的胃口、爬虫类大脑(译注:边缘系统)及人类生理的需求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坚持自然创造周期[31]将艰苦的工作变成了生产的乐趣。我仍然是一个工作狂,但我现在不配这个标签了:我再也不把工作推到健康的界限之外。 我对自己在本世纪初关于**自律**的文章的措辞仍有异议(例如天才清单[30])。只有当我完全理解了胁迫的危害,以及学习的乐趣[6]的力量,我才能看到自律必须在最佳推动区[21]内运作,以确保它不会造成伤害。很明显,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仍然在为尽早入睡而挣扎,而且我仍然不完全了解昼夜节律周期在控制食欲和进食方面的力量。这些天来,关于大脑和生理学的新数据集使我感到非常乐观,我了解到这些过程是可以被利用的。如果是这样,我应该高兴地大叫:「好日子还在六十岁呢 」。对于新的几代人来说,在科学和良好的育儿方式的支持下,好日子应该从受孕开始! **示例规则集**我可能采用了数百或数千条健康和生产力的规则和微规则。它们可能都需要一些自律。这些规则我已经内化了,很多甚至没有写下来。它们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怪事,例如在一辆排尾气的汽车面前屏住呼吸。或者它们可能是重大动荡和冲突的来源,如我不参加葬礼的决心。它们可能是坚如磐石的,也可能是灵活的。几十年来,我一直试图引入 「永远不要走路,永远要跑步 」的规则,但我通常会失败。它只是与另一条规则发生矛盾:「永远不要在没有热身的情况下运动」。在实践中,在我通过步行进行热身之前,我就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下面我列出了一些我的示例规则。许多规则只对我有用。许多是难以复制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以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环境、目标、个性等。我的一些规则: * 用在 SuperMemo 中的**工具:Plan** 掌控生活。 * 不要工作超过最佳睡眠时间 * 不能错过的户外运动 * 始终在正确的昼夜节律相位中运动,在良好的热身运动后充分补水 * 定期冬泳(冬季每周一次,夏季每天游泳) * 每年做 50 次半程马拉松(和一次超马) * 日出而作(通常在日出后很久) * 只在运动前的短时间内阅读邮件并确定优先级(即总是匆匆忙忙的) * 以渐进阅读[34]为优先的创意时段,提供良好的电子邮件回复 * 不浏览网络。用谷歌查找需要的材料。用渐进阅读确定需求的优先次序 * 不在网上阅读文章。预览值得导入 SuperMemo 的文章,并导入这些文章进行优先的渐进阅读 * 不看 YouTube。睡觉前使用渐进视频(最好是在散步时) * 只在户外的运动场地进行社交活动 * 不吃甜食、蛋糕或垃圾食品 * 步行或跑步,而不是开车 * 无手机干扰 * 不旅行 * 没有婚礼,没有葬礼,没有聚会,没有 「特殊场合」 我有几百条受健康启发的奇特规则,很难复制(例如赤脚跑步)。它们都是在别人的启发下诞生的,或者只是关于健康的推理。我是自己发现赤脚跑步的(2004 年偶然发现的)。直到那时,我才从 Christopher McDougall (**「天生就会跑 」**)的话中找到了完全的证实。 关于婚礼和葬礼的规定可能是最难的。我因为违反社会规范而被纠缠了几十年。年长的好处来了。在我还是学生时,我受到了全家人的严厉批评。而如今,这种麻烦基本上消失了。那些认识我的人都习惯了我的怪癖。那些不熟悉我的人,由于我的年龄,不太可能攻击我。可悲的是,大部分的攻击来自于正在消亡的一代。 沿着 **Plan**的规则运行生活,是纷争的根源。我经常重申**「Plan 是上帝 」**这一规则。同时,我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绝不浪费好的创意。如果我处于心流状态,我常常忽略了创作活动结束的警报。我打开一个**「近似的精神警报」**,有意增加压力和匆忙的程度,这有助于收尾工作,并防止对锻炼和睡眠时间的重大侵扰。可以看到这将带来一些受害者:这就是为什么我(偶尔)不善于好好回复电子邮件的原因,我向你们道歉。 **完美的自控公式**以下是完美自律的支柱: * 良好的睡眠是自律的核心。睡眠不足会破坏大脑的自我控制能力 * 避免慢性压力[7],它破坏了自控和参与执行功能的控制网络 * 采用自由学习[5]来自然建立知识,在所有可能需要自律的活动中提供支持 * 在推动区[21]内逐步采用自律,以尽量减少消极的副作用 * 只对那些在理想情况下长期自然愉快的活动(如学习、锻炼等)逐步采用自律。对于本质上不愉快的活动(如看牙医),你[...]

查看详情

编辑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2012年7月起全新推出的简体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与英文版保持同步出版,中国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阅读到《哈佛商业评论》主要内容,分享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和商业经验。拥有资深的翻译及编辑团队,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能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要求对文章进行精到的翻译。在保持世界级管理思想原滋原味呈现的基础上,还将为中国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更加适合中国读者快速、方便的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60%以上的内容是来自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约有30%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本土公司案例行业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更多本土内容的增加,更加适合指导中国商业管理实践,贴合中国读者需求。《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按《哈佛商业评论》的标准,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内容,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和网站,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 内容简介: 《数据创造竞争优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企业的真正目的是创造和留住客户。”对此,大多数管理者都表示赞同,但知易行难。在商业现实中,因为营收目标的压力,管理者都将快速赚取利润放在工作首位,而不论这种做法是否牺牲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甚至不惜欺骗客户。这些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赢得客户忠诚度绝对符合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因此,管理者必须妥善对之进行跟踪管理。 《女性、权力及影响力》 提到平权运动,大家一定会想到LGBTQ人群权益在这些年取得的突飞猛进的结果。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许多身处要职的LGBTQ人士——从公司高管到国家领袖都站出来为平权发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女性在重要岗位上的占比过低,都已成为造成两性差距的重要原因,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两性差距的结果。要想加速解决两性平权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女性更快地进入领导岗位。我们都知道,女性在职场晋升中遇到的最重要、最普遍的障碍之一是育儿责任不平等。鼓励男性参与育儿工作,分担育儿责任是消除这种不平等的重要手段。    《构建实验文化》 在日趋数字化的今日世界,随机可控的对照实验是一种创造或提升在线体验的重要方式。众多企业都发起在线测试以期获得用户的真实反馈,却无功而返。但障碍并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企业没有创建相应的文化。测试有着不确定性,也会付出不菲的代价,让它们有所回报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所有信息向所有人透明,让人们能自由安全地表达意见,团队领导人以身作则,创建有效的系统、资源和组织结构。2020年的开始如此沉重,有巨星陨落,有苍生罹难......但无论这个冬天多么漫长都终将过去,我们期待春天早日来临。    《更可持续的供应链》 全球疫情依然复杂严峻,但相比防疫,中国企业面临着更为紧迫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复工复产。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迅速恢复全球供应链。多样性和反歧视不止关乎道德问题,更主要的是可以体现为经济效益,因为这样可以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两位作者这样的提醒,我们认为对于正在全面复工复产的中国企业同样重要,尽管经济前景不令人乐观,但如果能实事求是地看待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企业的发展依然可期。    《敏捷高管团队》 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依然汹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愈演愈烈,国际原油期货甚至出现了负价格,创下历史纪录。一直以来,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是中国企业秉承的至高法则,换言之,发展压倒一切,只要发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并无不可,但在当今,这种策略必须修正,生存的重要性必须提高,也就是企业的愿景和战略必须平衡好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不能再一味追求发展。我们相信,这肯定会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仅反思肯定不足以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将企业意志快速转变为行动,才能够知行合一。   《新生市场谜题》 尽管依然看不到全球疫情缓解的曙光,但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谋划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战略。但正如很多意见领袖所指出的,世界无法回到疫情之前了,具体到商业世界里,疫情最大的影响是,企业必须拥抱科技了,无论是否愿意。当科技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商业世界中,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新生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有一段市场创造时期。在新生市场中,通常定义公司战略(在哪里运营、如何获胜)的问题没有了简单的答案。因为环境是那么的陌生,并且没有地标可寻,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在这样的市场中,差异化战略并不适用,那么企业又该如何制定战略? 《如何度过危机》 读者看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新常态——摸索商业上的哪些活动依然可行,哪些需要改变。当然,眼下最突出的一大难题是判断如何完成工作、在何处工作。不过,大部分公司面临着更为深刻的问题:如何继续生存,如何实现发展。我们要度过危机、走向未来,必不可少的就是韧性——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都是如此。    《权力新处方》 权力神出鬼没,令人垂涎,给人力量也遭人鄙视。权力的合理使用是人类状态最根本和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领导者可以为了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调动下属,可以提升潜力也能摧毁潜力。如果想要更好地运用权力,需要细致分析影响力的预期效果和意外效果,并对方式和结论给予同样的关注。这就是权力的关系维度,这一点对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并不陌生。当然,权力并不是静止的,也就是只要有了权力,就可以随时让之发挥影响力。领导者想要保持权力,必须不断适应组织和社会系统的变化。适用于当下的影响力战略也许明天就失效了。这就是权力的动态维度。    《人员管理新陷阱》 将员工视为人还是机器,一直是管理学以及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员工真正参与决策,公司整体业绩就会有所提升。几十年来,支持赋权员工的声浪渐长。不过现在,有明确迹象表明,趋势正在转向另一个方向——陈旧的精确工程模式卷土重来。如果剥夺员工所有的自主权,员工就不再觉得自己身负责任,做出额外贡献的意愿也会下降,公司最终得不偿失。因为忽略人可能会更简单,但人是不会消失的。人的需求和利益非常重要,有才能的领导者必须加以考虑。    《居家办公新现实》 突如其来的居家办公潮流,让我们失去与同事间偶然的交流和由此激发的灵感、令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变得模糊。科技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但至少还有办公室这层薄膜隔在两者之间。没了办公室,就彻底没有区分了。企业目前已经度过了疫情下大规模居家办公的初期阶段,领导者必须确定员工居家办公的状况还要持续多久,结合居家办公和办公室出勤的“混合型”工作环境效果如何,以及现在大半空置的办公室对于公司而言是不是满足需求的最佳选择。这些决定会极大地影响员工个人,影响员工将来共事的方式和各自的自我认知,进而影响公司或领导者自身事业的发展。    《管控新型风险》 本期聚光灯文章探讨了新型风险带来的危机和企业的应对策略,世界突然变样的时候,学习速度最快的公司才能胜出。像新冠疫情这样没有答案、高度不确定的危机,提醒我们理性看待新型风险的重要性。在预见到危机时分析自己处理工作的惯例、练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会让你的组织更加适应归纳和即兴发挥,进而提升应变能力,在不确定性达到警戒级别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加以应对。    《复合型领导力》 如果你是一个中层领导者,你是否曾或者正在因为一些能力不如你的人晋升速度比你快,而苦恼?而你的上司给你的答复大概率是“你的软实力不如TA”。你上司说的可能并没错,因为软实力确实很重要,这里说的软实力就是领导力风格,出色的领导力风格可以让人显得更优秀,而糟糕的风格则会让能力更强的人显得逊色。至于如何转换,具体建议包括讲话使用的音量和节奏,会议中是否要做笔记,何时以哪种方式打断他人说话。在看完之后,这些高层领导者不会再对那些领导力缺失的下属仅仅给出“你缺乏领导范儿”这样毫无营养的建议了。 #套装 #哈佛商业评论 #职场 #管理

查看详情

频道历史

关于网络,我想总结两个主要的观察: ❶ 一群怀揣美好理想做事脚踏实地的人建立了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和各式服务。 ❷ 然后大量有意引发争端的无聊网红们和觉得世界要围绕自己转的恶霸,开始在其中夺取权力与利益,大加破坏了这个美好的网络世界。 —— 纽约大学信息科技教授莱恩·努尼 [source](https://twitter.com/Sierra_OffLine/status/1640784190223286273)

查看详情

你是跨性别?你小时候可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呀! [source](https://twitter.com/assumptionprime/status/1615030861979582494)

查看详情

并不是女性靠性关系得到升职,而是男性上司利用职务之便,扣住女性下属应得的升职机会,胁迫女性提供性服务。 [source](https://www.facebook.com/feministnews.us/photos/a.110598552620705/1439513833062497/)

查看详情

请不要把自己当作高人一等的人去监管或审判别人,也不要用“完美的道德”去衡量别人。比如: ❶ 请不要“等着某个人犯错”,然后逮住这个人的失误去大肆宣扬。 ❷ 请不要设置基于身份的准入制度。 ❸ 请不要去质疑别人的被边缘的身份。 ❹ 请不要在团体内部毫无理由地“捉奸细”。 ❺ 请不要无端质疑别人的善意。 ❻ 请不要抓住别人的某个用词然后大做文章。 ❼ 请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 ❽ 请不要在团体内部打压排挤别人。 ❾ 请不要妖魔化别人。 也就是说,请不要鼓励一个充满监控和危险的环境,请不要让人和人之间充满猜忌。 如果你了解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秘密警察、苏联的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东德的斯塔西国家安全部,还有奴隶制度的运作,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组织会去特意打造一个人和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环境,人和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环境里有会滋生什么样的事情。 在这种监控下建立出的权力架构是:你依附跟从的人权力越大,你跟着你依附的人参与监控和迫害越多,你权力就越大。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为了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人民公敌”,很多人会自愿监控甚至迫害周围的人。 [source](https://dancinbutterfly.tumblr.com/post/713732754994593792)

查看详情

你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但你可以停止把痛苦和伤害再次传播出去。 [source](https://liberaljane.tumblr.com/post/699588084420001792/you-cant-change-the-past-but-you-can-break-the)

查看详情